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啥?這台掃地機一千萬? 正宗釘子大師Günter Uecker

Günter Uecker釘子空間行板

2017-08-25|撰文者:詔藝

當代藝術領域中,以釘子作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藝術家比例上雖低,但戰後至今,網路上隨便找找,全球少說也有百位左右是以釘子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藝術家。就連去年曾來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引起國內氣質文青爭相朝聖的駐紐約日本影子藝術家山下工美(Kumi Yamashita)展出的作品中,也有出現人物肖像〈Constellation〉(星座)釘畫系列。她以細蚊釘在畫板上作為連接點,再用細線連接,通過線條疏密來表現明暗與透視,每件作品都宣稱僅以一根線串聯完成,唯妙唯肖,巧奪天工。
山下工美釘子畫。圖/取自Kuhlman
藝術家昆特·於克(Günter Uecker)。圖/取自Lothar Wolleh
以各種類型的釘子,透過不同處理方式來表現的藝術作品,往往和前述山下工美的那一系列作品類似,具象而裝飾性強,相對而言就比較流於工藝形式的層面。因此,做為一位釘子藝術家,能在藝術創作思考與論述上具有原創性、時代性、代表性,深度廣度兼而有之,加上學術高度與市場面都能被認同者,就很有限了。從而,本次北美館「空間行板」館藏作品選中,這位1930年出生於德國溫多夫(Wendorf)的昆特·於克(Günter Uecker),正是這樣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
Gunther Uecker〈a-x Zero Garden, 1966〉。圖/取自wiki
Gunther Uecker〈White Field, 2012〉。圖/取自wiki
1949年起,Uecker開始他的藝術生涯,先後曾於維斯馬(Wismar)、柏林威斯特藝術學校(Berlin-Weißensee)、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學習。五〇年代時年輕的Uecker,先是對於重複性的創作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對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哲學有些著迷,以此發展出他那獨具特色的儀式性,包含漫長、重複並帶有些許冥想的錘釘系列作品,並將其轉化為他一輩子主要的藝術實踐。1956年,他的第一件釘子藝術創作問世了,作品超出了二維平面的限制,創造了一個新的視野。
此後,他開始將打釘觀念運用上畫布表面,起初的亂釘、次序釘,逐漸開始演進成齊頭式釘法,進一步到各式各樣流動性的變化,從使用精確的幾何圖案轉移到更有機和不規則的安排。而釘子立於物件上所造成的突起與自然的光影,讓這些作品具有浮雕性,比其他種類的繪畫更像是個雕塑。他使釘子看起來像是從物件中長出來,或者讓物件有種遭受侵擾或入侵的感覺。Uecker在其一生中先後參與了多次重要的國際藝術活動,包括1964年、1968年和1977年的卡塞爾文件展,以及1970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可能不少不服氣的人會質疑,Uecker的作品,不就是拿一些再也尋常不過的標準普通鐵釘(common nail),隨便雜亂地釘入鞋子、木塊、木板、柱子、家具,甚至電視等各種物件上,這哪有什麼高深的學問、技術、質量或水平?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本系列第一篇北美館藏一億元的封塔納中,所提到的那一個歐洲戰後最重要(之一)的超前衛當代藝術天團〈Zero〉。

Günter Uecker釘子空間行板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

《Kalentura/Fever/Tio̍h-sua》探索熱與文化交織的全球現象系列計畫

2024-11-14|撰文者:中文撰文|高森信男Nobuo Takamori ;英文撰文|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