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生態:非營利藝文空間篇】社團系的交流空間,游擊戰也能打得長久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陳嘉壬專訪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陳嘉壬 非營利空間

2018-02-26|撰文者:江佩諭


對公部門的期許
「政府單位的資助相對也有法規上的限制性,所以在整體運作上,也不見得真的可以讓你那麼自由的去發揮。」--陳嘉壬
陳嘉壬說,以環境來說,最普遍的限制就是資金問題,在這一部分上,台灣當代藝術狀況其實非常仰賴政府單位的資助。換句話說,政府的補助制度、策略、評鑑小組,對非營利藝文空間的發展或多或少有一定層面上的影響。其中值得思考的是,這些政策上的制度條文、評鑑參要,在質化與量化的成長要求下,是否也可能削弱了空間自身的獨特性與實驗性的發展?或說這也是非營利藝術空間在台灣這個環境中所需要去自我克服與深化的面向。
「對於政府與受補助的藝文組織,我們希望的不僅僅是核銷上的對價的關係。我認為公部門有能力再做大。」--陳嘉王
對於公部門,非營利藝文空間不僅僅是接受的一面,在與之交涉間,更看出藝文公部門,待開發的另一個面向──各部會間的串聯、整合。單一的對價關係,是否僵化了彼此所追求的最大效益?站長認為,對於公家部門來說,某些與空間的單一對價關係、計畫,其實可以以更大的專案、或規模來去執行規劃,整合周邊可動用的資源去鋪排,成為跨出文化部會的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如近年接觸的東南亞藝術,站長就說到,其實文化部可以不單只是站在補助的角色,若偕同台灣的駐外單位、外交部及其他部會等自身的資源與人脈來共同推廣,另外,針對東南亞的補助機制已經讓許多民間藝文組織有不同面向的互動,公部門理應匯聚這些在第一線拓展的藝文成果,讓這些內容可以透過檔案化整合,並邀集其他專家學者出版編輯出版與研究撰述等,讓文化政策成果不是只有在補助與核銷之間無限輪迴。
藝術家自營空間之於「打開」成員陳嘉壬  

「熱情、犧牲、人和。」--陳嘉壬

陳嘉壬對於藝文生態中許多不合理之處,總是面帶笑容去解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OCAC「打開」,一個藝術家的自營空間,拋卻制式化、規範化,堅持維持一個談話、新事物或者游擊戰的發生空間(引自《GOOD EYE台北挑剔指南》為OCAC所下的標語)。常有人來問陳嘉壬,關於一個空間,該如何去經營呢?他說,一定要有熱情、犧牲與人和。身為第一代的「打開」成員,這三個關鍵詞,說的是「打開」這17年的路。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後記
比起站長這個稱謂,陳嘉壬可能更像一個社團裡的大家長。採訪那天,幸運碰見駐村在「打開」的馬來西亞藝術家Jeffrey(林猷進),那時的他正以自製的阿富汗相機為一位古著味的年輕藝術家黃萱拍攝肖像。空間內彼此的交流,看似隨意,卻又最大化了藝術家自己的個性本質。也想到了站長所說的「效率,不等於成果。」比起組織化、高度機制化,「打開」之所以繼續維持這種不受限於任何制服和武器的的游擊模式,我想其實就很簡單的出自於,自己本身也是位藝術家的思維吧。很簡單,但長久的維持,真的不簡單!
OCAC官網:http://ocac.com.tw/index.php/zh/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pencontemporary/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陳嘉壬 非營利空間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