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訪談攝影聯展

內斂視角下的社會鏡像:「尋象人」當代攝影聯展,對社會議題的隱喻與再詮釋

尋象人Avocado Art Lab洪秉綺沈昭良何兆南

2024-04-13|撰文者:張家馨

位於臺北市金山南路一間致力於推動當代藝術的空間「Avocado Art Lab」,於畫廊內部推出全新當代攝影藝術聯展「尋象人」,由洪秉綺策展,邀請到六位重要當代華人攝影師,包含周慶輝、何兆南、何孟娟、羅晟文、沈昭良、杜韻飛參展。展題「尋象人」以英文諺語「房間裡的大象」作為延伸,其意旨房間裡明明有隻大象,身形龐大,但人們卻對牠視若無睹。而此展便是透過六位攝影師的作品,從他們發掘的現象,創造出討論與對話的空間。
「尋象人」展場一景。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尋象人」展場一景。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尋象人」展場一景。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尋象人」參展藝術家合影。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在當今社會中,面對層出不窮的錯綜複雜現象,藝術家們藉由深入探訪社會的各個縫隙,運用攝影這一媒介,如同社會的鏡子,透過不同的視角和手法,將那些被忽略、被隱藏的真實揭露出來;或以紀實攝影的手法,忠實記錄現實的一刻,不加修飾地展示社會的原貌;或透過編導式攝影,以更具主觀性的視角重新解構與詮釋現實,創造出一種超越原始現象的藝術表達。

然而,策展人也表示,此檔展覽希望以較為「內斂」的角度探討社會議題,看見藝術家在傳達議題的同時,亦保持藝術的本質和美感,儘管創作背後的主題觸及了許多容易被社會上遺漏的關鍵問題,但藝術家在此的角色有別於抗議者,利用獨有的創作方法和藝術語言,將訊息巧妙地編織進多元豐富的視覺表現之中,避免了對現實殘酷面貌的直接描繪。而「尋象人」一詞與「忽略身形龐大的房間裡的大象」相比,蘊含了更多幽微、洞察、同情以及理解等個人內在思維的涵義,反映出藝術家在面對議題時的獨特視角,從而尋找出那些有趣或未被正面直視的元素。

「尋象人」展場一景。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從旁觀者的角度敘事他人故事

首先可以先觀察到,策展人洪秉綺將此展的輪廓分成兩個向度來談,如「化繁為簡,由簡入深」,以及「局勢的鬆動」。前者討論的藝術家包含杜韻飛、何孟娟、周慶輝,他們本次展出的作品都是以「人」為主體,透過長時間追蹤某個特定族群,以影像述說他們的故事。有趣的是,「長時間的追蹤」,在這裡作為一種攝影方法,它既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記錄,也是藝術家透過鏡頭進行的主觀敘事,超越了純粹的視覺記錄,轉而成為一種多層次的寓意,連接著個體經驗與普世價值,引導觀者跳脫表象,深入思考作品背後隱含的文化意涵與社會現象。

如何孟娟,2013年榮獲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的資助,並在該機構的安排下,入住全球最大藝術聚落之一的魏斯貝絲藝術公寓,其擁有超過400個房間,提供藝術家們一個終生的居住空間。在進駐期間,何孟娟與左鄰右舍的藝術家成為朋友,他們多半都上了年紀,她經常在不同藝術家的工作室中,一邊看著他們的作品,一邊聽他們過去的故事,這樣反覆拜訪不同藝術家的生活、一連串深入的互動持續了五年,最終孕育出何孟娟廣為人知的《魏斯貝絲計畫》。

透過何孟娟的攝影作品,我們得以深入觀察魏斯貝絲公寓中藝術家的私人領域,細緻解析其居所之布置與個人藏品,從而洞察居住者的性格、偏好以及專業範疇。對此,何孟娟也對紀錄性攝影的核心意旨,向自己提出疑問:「『紀錄』的真正意義為何?」對她而言,其創作旨在呈現這些藝術家背後的豐富故事與人生歷程,快門捕捉的片刻並非真實的完整代表,似乎更趨向於表象之外的景緻。而那樣的景緻如詩句一般,是魏斯貝斯藝術公寓每一個房間中,成為載有故事的時空容器,囊括了藝術家過去的軌跡、當下的存在與未來的潛能。

湯姆 鄧肯 / Tom Duncan 數位微噴輸出,四周鋁框烤漆。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為了捕捉超越純粹紀實的感官體驗,何孟娟採分段式拍攝,並透過後期製作呈現出房間的全貌。此法由於涉及多角度拍攝,導致照片中的光線與空間呈現出異質的質地,既是清晰卻又帶出些許吵雜的邊線,更接近她所感知的真實。而何孟娟所指出的真實,囊括了拍攝者對於被攝體經歷真實性的主觀感知,透過超現實的視角深入表現對象的內在真實。

如本展展出作品《湯姆·鄧肯(Tom Duncan)》,拍攝對象童年時期的二戰經歷,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透過訪談過程,捕捉到了鄧肯無意識的焦慮手勢,以及他生活環境中重複出現的機械元素,飛機和火車,這些細節不僅與其過往經歷緊密相關,亦反映了其個人歷史對當下自我形象及其獨特魅力的影響。攝影師在此的角色,透過個人的洞察,將影像作為時空文本,以凸顯拍攝對象過去與當下之間的連結,並進一部探討如何透過影像捕捉與詮釋個體的生命歷程。

「尋象人」展場一景。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另外看到周慶輝發展的《應許之地-天使心》,以「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故事出發,經歷逾316個小時的深入訪談,將收集到的故事表現出來,從中探討一般人眼中「非典型」家庭中的「正常」與「不正常」。天使心基金會服務的族群大多聚焦於特定疾病,如自閉症或唐氏症,在訪談過程中,周慶輝發現,無論是婆媳關係、教育問題還是夫妻間的磨擦,並非特殊需求家庭所獨有,而是在所有家庭中均有所體現,只不過在面對特殊狀況的家庭中,這些問題或許顯得更為迫切。

應許之地-天使星 NO.2,數位微噴輸出,鋁板裱褙,四周鋁框烤漆。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在周慶輝經歷了三百多個小時、數個家庭的故事、與他人的交流,以口述故事作為影像基石,透過編導式攝影的方式,將每個故事如同拼圖般,拼凑出社會多樣性的全景。如同他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家庭反覆提及「露營」,正因為露營的營地空曠、偏遠,同時其大音量的活動亦無須擔心干擾他人,從而成為這些家庭共同的喜好與日常壓力的出口;又或是在本次展出的影像中被拍攝下的裝置作品,中間懸掛著一棵樹,樹上掛滿了母親對孩子的思念之語。作品試圖將觀者引入反思與共情的空間,去探討所謂的「正常」與「非常規」之間的模糊邊界。他說到,這樣的創作方式並非單純的人物報導,而是一種透過他人故事促使我們口中「正常人」自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者被邀請去感受和理解那些看似非典型的生命體驗,從而消融固有的刻板印象和界線。

「尋象人」展場一景。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杜韻飛的《未來祖宗像》在「證件照式」規矩、統一的鏡頭下,疊藏多層寓意。該系列以「我們臺灣人」與所謂的「他者」所生之混血兒,為拍攝對象,且須符合三項條件,如父親為臺灣人,母親為東南亞或中國新住民、需已進入青春期、穿著全球化下無民族與他者文化的日常服飾。

本系列作品的創作靈感源於藝術家自身跨文化的生活歷練,尤其是其在瑞士與美國的留學經歷,促使他反思自我身份在異文化背景下的「他者」定位,進而引發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文化歸屬感的探索。在臺灣過去的社會中,「新住民」一詞大多意指東南亞或中國女性,在沒有感情基礎下的婚姻仲介產業遠嫁來臺灣,而他們的子女依然或多或少背負著這樣的包袱,遭遇異文化觀點的刻板印象和差異化對待。

杜韻飛近一步解釋到,這些新二代不同於他們的母親,是血緣上第一代的臺灣人;新二代與後代的存在確保了他們與外族的母親,勢必成為未來臺灣人的祖先,將「他者」視為未來歷史的我們。然而,有別於其他敘事性的拍攝方法,杜韻飛採取的證件照構圖,其一象徵照片呈現的純粹性,也作為未來祖宗像的人物紀錄;而攝影師這個角色有意識地邀請特定對象,帶有明確的議題探討意圖,旨在透過具標籤性的形式來解構,並重新解釋這些標籤,從而拓展對多元文化共融的理解與接納。

未命名出版品(未來祖宗像系列) / Untitled Publication from Ancestral Portraits: the Future series 複合媒材 (微噴輸出、拼圖、紙箱、郵票)。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未命名出版品(未來祖宗像系列) / Untitled Publication from Ancestral Portraits: the Future series 複合媒材 (微噴輸出、拼圖、紙箱、郵票)。圖/Avocado Art Lab提供。

尋象人Avocado Art Lab洪秉綺沈昭良何兆南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春之展望」春之文化基金會攜手視盟,首例企業贊助視覺藝術第三部門組織營運案例

2024-04-26|撰文者: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