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科幻食物:反烏托邦文本與代餐實驗,如何影響我們對未來飲食的想像?

生物科技藝術楳圖一雄soylent greenSean Raspet反烏托邦

2020-07-16|撰文者:陳晞

在前幾年的PTT網站上,曾經有人因為好奇「第一個吃蝦子的人在想甚麼」而引發熱議。這種對食物文化演進的好奇,其實讓人可以意識到所有的食物都曾經不是食物。對物的「食用」不只是在科技上的成就,更大的層面是來自於人類飲食需求的想像力。
由兼具藝術家與創業者身分的Lucy Chinen和Sean Raspet創辦的Nonfood官方網站首頁。圖/截自Nonfood官方網站
我們往往在看見這些生物技術時,會因為對該領域的陌生,以一種反科技的生命倫理思想與生態警告作為批判意識。然而當藝術面相生物科技與基因工程的時候,所具有的探索,遠比我們所想地更超越二元討論。這樣的藝術實踐,甚至具有改變世界的可能。
當世界除了人類之外的生物,都面臨瀕臨絕種的時候,勢必改變的飲食習慣又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日本恐怖漫畫宗師楳圖一雄(楳図かずお Kazuo Umezu,1936-)的《14歲》(1990-1995)是筆者對食物與科幻文本感到震撼的初體驗。在一個以雞胸肉組織無限增殖以合成肉品的企業中,誕生了一個具備比人類還要高智慧的生命體Chicken George,見證並參與了人類滅亡的末日。
無獨有偶,科幻小說《宇宙商人》(The Space Merchants, 1953)也有以雞心肌作為無限繁殖肉品方式的相似設定,將肉化為純粹的「食物」整體而非「身體」的一部分,在這些故事當中,食物就像「養沙威瑪」(註1)一樣,以無限增值的方式解決人為因素的糧食問題。此種結合科學怪人式的不死物與末日設定的文本,碰觸了人們對自1976年開始商業化的基改與基因工程,如何影響我們對生命的價值觀與認知?
楳圖一雄的長篇漫畫作品《14歲》。圖/取自Rock'N Horror
網友製作的「沙威瑪構造解析」。圖/取自DCARD

「Soylent」與「Nonfood」

2013年起,在美國號稱真正能完全代替正餐的代餐「Soylent」與中國版的「若飯」,在推行代餐滿足如今資本主義下的工作者們「又忙又懶又孤單」的生活模式同時,也對既有的用餐文化與用餐心理產生影響(註2)。代餐成為一種人在孤立狀態時的選擇,免去掉消費主義中的各種麻煩與選擇焦慮(吃甚麼、跟誰吃、在哪裡吃...等)。
「Soylent」的名字源自於70年代的好萊塢反烏托邦電影《Soylent Green》(中譯:超世紀諜殺案),這部1973年的電影想像了在人類過剩、食物資源匱乏的2022年,代餐企業推出了號稱是產自「高能量浮游生物」(後來被主角群發現,其實是以人類作為原物料)、餅乾狀的「soylent green」。因為糧食供給崩潰而經常供不應求,甚至引發購買者的暴動。
《Soylent Green》電影海報。©IMDB
在永遠有人比你更餓的環境中,人們爭相以勞力與工作換取一小片「soylent green」,讓代餐企業成為了掌控全人類生存的財團。代餐公司取名「Soylent」的用意似乎也同時自我嘲諷地回應了人類世的發展現況。除此之外,同時具備新創公司企業家與藝術家身分的Lucy ChinenSean Raspet(1981-),是一個以實際的創業計畫,來介入影響飲食文化與環保意識的有趣例子。他們創辦的「Nonfood」在2017年推出了一個由浮萍、小球藻、螺旋藻以及烤蠶豆等物質製成的加工代餐食品「Nonbar」,試圖使食物在保持營養豐富的同時讓環境可以更友善的被保護。他們認為「藻類是食物的未來」("Algae is the future of food.")。
Sean Raspet x Soylent x Nhu Duong。©Sean Raspet

「今天,我們所吃的幾乎所有食物都來自極少數的動植物物種。這些經濟作物除了對環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外,其營養成分和生物多樣性也因此受到損害。但是,還有另一種沒有被利用的可能的食物,它既具有極高的生產力又極富營養。
儘管在非洲和墨西哥已經食用了數百年,但在美國和歐洲,大多數人從未將其視為可能的食物。太空工業和科幻小說中有一些例外。美國,歐盟和蘇聯/俄羅斯太空機構都在太空飛行中試驗了藻類作為食物和氧氣的來源,因為藻類只需以最少的資源生產。」──節錄自「Nonfood」官方網站

「為了應對全球環境危機,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完全不同的食品體系。」與虛幻性的生物藝術創作在一個劇場式的場域進行詮釋與想像不同,它體現了藝術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以及我們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吃甚麼,Nonbar也許是相當公開且具影響力的實例。
Sean Raspet的裝置於紐約弗里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New York 2016)現場。©Société Gallery
創辦人之一的Raspet,曾擔任代餐公司「Soylent」的調味設計師,負責生產「Technical Food」(暫譯:技術食品),「Technical Milk」(暫譯:技術牛奶)和「花蜜」等口味,讓合成飲料體現身體抽象經驗的方法。除此之外,Sean Raspet的創作也一直都有著臨床實驗的氛圍與方法在其中,在2014年,他在展覽中曾將畫廊空間的空氣蒐集了一個禮拜,並將積蓄的空氣送至實驗室以確定其分子組成,最後創建一種畫廊空氣化學特徵的數千倍凝結的液體混合物。然後,藝術家將這種液體「微囊化(Micro-encapsulation,註2)」發送到客製化的乳液當中,將其噴塗在畫廊的表面。大多數內部環境的背景氣味通常來自其構造和清潔材料。
林沛瑩《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隔離版當中的食物,是一種虛幻性的代餐實驗。藝術家透過代餐的虛幻性引發我們對病毒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呼應著我們在反烏托邦世界中對食物的想像。可能是在一個被集權管理的世界觀,或是地球瀕臨滅亡必須前往外太空求生路的世界觀當中,食物也將產生變化。在這個框架上,林沛瑩的《病毒之愛》裡面的「地球公民政府」想像的是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所有的物種從人類到病毒都是互為主體的族群,病毒在晚餐中增加刺激和愉悅的快感同時,也共存在我們的身體之中。
我們可以從Soylent,Nonbar或是《病毒晚餐》中對食物的想像中發現,在想像未來的時候,藝術家與新創企業逐漸是以一種替代性的、想像食物的一種節制型態。同時,食物也將改變我們身體消化系統的慣性(註4)。由此來看,生物科技藝術或許是最有可能以積極而不僅止於想像的狀態,進一步介入生活的藝術類別。在某種未來裡,如果我們在吃到飽餐廳只拿到一小片「Soylent」的時候,請不要驚訝,因為你可能吃半片就飽了。
Sean Raspet於Jessica Silverman Gallery的個展「Residuals」展場。©Jessica Silverman Gallery
《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隔離版現場。圖片來源: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林軒朗攝
註1:「沙威瑪」(Döner Kebab,又名:土耳其烤肉卷),在2016年時,因為有民眾在網路上討論「沙威瑪『巨大肉團』怎麼形成的」話題,引起許多人的反串成為一種惡搞式的都市傳說。
註2:張妍。〈很忙很亂很孤單,你願意只喝代餐不吃飯嗎?〉。端傳媒。2017.03.13。
註3: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為囊材,將固態或液態藥物(囊心物質)包裹製成藥庫型微囊的工藝技術。
註4:在張妍的報導中曾指出,某位使用者在吃了一個月的中國版「Soylent」的若飯之後,吃下一碗酸辣粉,結果卻嚴重腹瀉。使用者表示「腸道好像是習慣吸收若飯所提供的直接營養素,開始對這些難以消化的食物有點措手不及。」

延伸閱讀:今晚,我想來點...來自未來的病毒晚餐─「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與生物科技藝術新浪潮

生物科技藝術楳圖一雄soylent greenSean Raspet反烏托邦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藝博會

2024 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以Beyond the ART為題,突破藝術的邊界與藩籬

2024-05-06|撰文者: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