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30|撰文者:陳乃慈
假如您參觀過去年的「臺北美術獎」,也許會對李承亮的作品《路上的萬年站》留下深刻印象。以水塔製作的個人音樂包廂,和兼具休憩與工作功能的移動式房間,矗立在當代館二樓的開放區域,彷彿太空漂移般自由不羈,啟發觀眾對於生活、旅行和漂流的多重想像。
李承亮《路上的萬年站》於2017臺北美術獎現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李承亮和他的工作室空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李承亮的工作室,是由房東的舊工廠改建,挑高的三十坪設計,擺放著器械、物料和作品。生活空間只占極小的比例,為了抵禦工作室中的木屑、灰塵和蚊子,他為家具進行了精密的設計。陪伴他多年的車子也成為作品的一部份,停在工作室不遠處,坐上駕駛座以後,能自在抵達台南市的大街小巷。以下是非池中和藝術家李承亮的訪談內容。
非池中藝術網(以下簡稱「非」):搬到目前的工作室的契機是什麼?
李承亮(以下簡稱「亮」):來這邊四年多了,之前的工作室在復興岡和淡水八里,和好幾個朋友合租。那時藝文圈的人很流行來流行來充滿文化氣息的古城台南長駐,設立咖啡店、藝文空間,我在這裡有朋友和新的工作計畫,加上對南部有所嚮往,就一起到台南找可以當作工作室的廠房。
非:在你的工作室有很多物料,可以運用在創作和家具設計上。你如何取得它們?
亮:在台南買材料要稍微摸索,它們分散在不同的五金行,價格也會有差異。
以前在台北很常去回收場,撿到一些喇叭。其實喇叭不容易損壞,很多人發現它發生故障,久而久之就將它丟棄。其實只要再接電,重新新安排一下就可以運轉;工作室裡的一些木材是朋友給我的,來自老房子所拆下來的材料。
非:工作室裡有哪些中意的收藏?
亮:這裡有很多工具和家具,都是我自己設計的。像手邊的這把椅子是用砧板創作,上方刻著生食的文字,下方銜接金屬椅腳。人坐在砧板上,就像被處理的肉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一種從生食轉變為熟食的過程,透過象徵來點出人和物的關係。另外一些是我收集而來的,在美國、日本、台灣生產的喇叭,將它們組裝在一起同時播放音樂,代表來自世界的聲音。
李承亮所設計的砧板椅子。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防塵書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非:在去年「臺北美術獎」中,你的作品《路上的萬年站》從生活經驗出發,間接向觀眾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狀態,創作這件作品的契機是什麼?
亮:我延續2012-2015年的作品《月球太空計畫》,思考生活中的虛無感,並從生活用品去做延伸。
我不曉得以前的人感受如何,但是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讓我們跳過許多步驟,產生了更多的虛無感。搭高鐵的時候,很快就能往返南北,但是中間的路程都被超速了;洗衣機、電風扇等用品也是一樣的狀況。《月球太空計畫》在屋頂上展出,由太空艙、月球裝置和我的車子組成,構成一個生活場景,並以周遭工業區的環境襯托作品的概念。
《月球太空計畫》裝置之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月球太空計畫》裝置之一,特別在表面嵌入藍白拖,也是台灣的象徵之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它假設月球是人造的。過去的人類科技發達,大家覺得生活無聊,就製作一個月球並發射到太空。當時我想,「如果月球是人造的話,這應該是最厲害的藝術創作,它融合最先進的科技,同時也是最漂亮的東西。」因此我仿效半顆月球,另一半用衛星耳朵去取代,連結我們看不到的月球另一面。
我的汽車則像是現實生活中的太空艙,在車裡放一杯加熱的咖啡。汽車是速度產品,咖啡則是一種放鬆生活的代表,比擬我們處在高速的生活中,還是能在其中怡然自得的狀態。
REACTIONS
0
2
0
1
1
熱門新聞
1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創藝.薈萃—2025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展覽總評
2025智慧城市展「桃園AI進行市」,透過科技驅動城市發展,朝願景穩健前行
114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初選徵件4月7日開跑!
首都藝術中心領軍台灣藝術家 進軍2025 BAMA釜山國際藝術博覽會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時事觀點香山濕地藝術季:李承亮《時光旅行艙—夕陽黃 TRAVEL VEHICLE- SUNSET YELLOW》中轉換的休憩領域
2024-11-1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2499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訪談藝文跨界【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永福製品》選自「Signal Z」|李承亮、蔡咅璟
2024-05-12|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陳湘汶2473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時事觀點2022高雄獎頒獎典禮今(20)登場,李屏宜、李承亮、蔡咅璟獲首獎 陳其邁市長讚:以當代藝術詮釋生命經驗,傳承世代精神綻放藝術新能量!
2022-03-20|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089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電影藝文跨界張碩尹工作室聯手爆炸理論,合製互動電影裝置《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 登上美國 SXSW 西南偏南藝術節全球首映
2025-02-19|撰文者:張碩尹工作室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