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產業

專題企畫

區塊鏈真的能改革藝術市場嗎?

區塊鏈改革藝術市場藝術科技鑑定

2018-08-28|撰文者:劉家蓉、石浩吉

區塊鏈導入藝術市場的挑戰與困境
(1) 區塊鏈應用恐被侷限在當代藝術家:其實區塊鏈是可以降低藝術品在交易過程中被調包(竄改)的風險,但若以時間軸來看,卻無法從源頭上確保這類特殊商品是否為原作真跡。這也衍生了第一個問題:最適合應用區塊鏈的很可能僅侷限在當代的藝術創作類型,至於更大一部份(或說其實是絕大部分)的實體藝術品、歷史悠久的經典畫作或雕塑等藝術品,並不像當代藝術家多數還在世,擁有可親自認證作品真偽的機會,而當代藝術品之來源和買賣在現代世界易於追蹤核實,但古董文物、經典大師傳世的作品則無此機會。舉例來說,歷史洪流中經手達文西《救世主》、中國歷代瓷器古文物、或是19世紀印象派作品的收藏家、畫商和經紀商幾乎已不可考,就算區塊鏈當中的電子帳簿記錄了多少傳世作品的蹤跡也無濟於事(其實這類天價作品的交易也不太可能常見於市場中),作品的來源、斷代、真偽、狀況,還是得靠協力廠商專家去鑑定和判斷。雖然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智慧合約縮短兩端建立信任的時間,不須中間人也可直接完成交易與合作,但在這個情況下,編寫軟體的人未必比在拍賣公司或藝廊工作的專家更值得信賴
圖/2018帝圖藝術夏季拍賣會預展現場藏家觀賞張大千《黃山雲松圖》《五瑞圖》等作品。
因此,只有當代藝術家隨創作時間軸從源頭將每件作品都寫入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數位證書,藝術品的出處、轉手等詳細資訊在鏈圈中寫成不可竄改的記錄時,才能真正發揮可能的後續應用面包含鑑定、交易紀錄、交易便利性、隱秘性、授權分潤等好處。記得,區塊鏈技術寫入不被竄改的紀錄,卻無法保證這些紀錄千真萬確
(2) 實體藝術品難以連結數位化資訊:區塊鏈就連鑑定這項應用的層面也很有限,從媒材來看,如果是實體作品,將衍生第二個問題,實體的畫作、雕塑不像數位藝術擁有專屬的數位蹤跡,能在網路中連結區塊鏈技術的指令紀錄,完美配對藝術品以及電子帳簿中的數位軌跡。實體作品須憑藉例如圖像辨識一類的技術,方能和電子帳簿完美結合。此時協力廠商的介入,將與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概念背道而馳。且若只能對比圖檔,也會產生畫布變質失真等問題,除非像藝術微噴的印刷防偽技術讓識別標籤永遠跟著畫作,才能確保原畫實體的真偽。
常玉|瓶梅(藝術微噴);常玉|靜物(藝術微噴)圖/常玉|瓶梅(藝術微噴);常玉|靜物(藝術微噴)作品印刷內建防偽技術。
由此可見,未來在區塊鏈技術和平台成熟後,看起來特定媒材(以一個數位照片或檔案呈現的攝影或錄像)類型的作品才有潛在受益機會,在這之前很可能只是一個新穎的概念,還不容易取代以實體藝術品為大宗的現有市場交易機制。 
(3) 仍無法達到資訊完整性:市場期待區塊鏈技術基於畫作資料和交易記錄公開且無法竄改的特性,任誰都能隨時查閱,有錯誤的話又易於發現,促進市況更容易被掌握,追蹤某位藝術家或某類作品的市場走勢不再是難事。不過,實際而言,藝術市場上面,收藏家的進出情形與買進成本,以及古董商、經紀商手上的客戶名單,以及仲介買賣價差永遠是最高機密,他們有權選擇不公開相關資料。假設歷年以來全球拍賣公司一直封閉、獨立的交易記錄,要在區塊鏈系統進行登記,買賣憑據、藝術品照片、作品鑑定、展覽著錄、法律檔等,都需要具專業能力的協力廠商去確認資料屬實且正確,否則整個系統依舊難具備公信力。最後,拍賣公司與畫廊等機構是否願意共用相關資料來源,也將會對區塊鏈的資料庫產生決定性作用,區塊鏈進入藝術拍賣領域也將面臨諸多挑戰。
(4) 技術與成本投入難題:全球藝術品數量龐大,根據Artprice發布「2017年度全球藝術市場報告」,全球藝術市場公開拍賣成交額達到149億美元,上拍作品數量超過93萬件。除交易本身之外,包括藝術品身份登記與認證、基本資料的輸入核實,仍需要一個具雄厚資源、財力與號召力的「中心」來處理。加上區塊鏈也存在著資安、工作效率等缺陷,前期應用時可能需要投入高昂的研發費用,這樣的投入可能無法讓一家「中心」抗衡的起科技洪流。遑論前面幾點提到的現階段區塊鏈問題比優勢還要多,引進技術後要看到底能不能用?用了能否提高行業運作效率?有沒有應用場景?這些應用場景有沒有人願意付費使用?區塊鏈在藝術交易的實際應用層面很有限,可應用但細節上有很多限制,現在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重要底層技術沒有被完全突破

REFERENCE

區塊鏈可以取代拍賣公司、畫廊和鑑定嗎?【2018 Hiscox線上藝術報告也在談】
【Hiscox】Hiscox Online Art Trade Report 2018

區塊鏈改革藝術市場藝術科技鑑定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2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