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洛貞於有璽藝術空間個展《渾沌-覺察隱晦的真實》現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洛貞長期以有機抽象的方式組構意識中「潛藏的感知」,以近乎本能的創作手法,深刻關注著覺知、意識與靈性的相互關係。在與有璽藝術空間合作的個展《渾沌-覺察隱晦的真實》中,洛貞發表了她一貫創作脈絡中的新階段。在收放之間更加細膩自由,藉著藝術實踐探索著自我內心深處的真切樣貌。
洛貞,《重生》,2016,彩墨紙本,68x70cm。圖/有璽藝術空間提供
往年長期陪著先生在世界各國駐外工作,洛貞對於新聞訊息有著更宏觀的解讀與見解,總是以透徹的角度面對訊息之下的訊息。而近年來回到台灣,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在工作室中全職創作。洛貞也習慣在工作室中播放著廣播代替眼睛的閱讀,希望在創作的同時也能接收到各種面向的訊息。透過廣播以了解世界的脈動,亦延伸知識面向的學習。
藝術家洛貞於工作室分享創作經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洛貞,《蘊藏》,2017,彩墨紙本,70x136cm。圖/有璽藝術空間提供
生性充滿同理心的洛貞,從日常生活的訊息接收,本能地察覺到不同個體甚至群體間的「本質差異」。從大處的強權擴張到小處的日常偏見,都在洛貞的腦海某處留下了觸動與感慨,遇見不平時甚至落淚。然而這些各種各樣的印記,卻似乎只是留在洛貞的潛意識中,對於日常生活的進行沒有太多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並未被察覺。隨著時空的累積,當各種印記持續發生並透過畫布顯現時,讓洛貞開始思考「畫布中顯示的我」和「日常生活中的我」哪一個才更真實呢?
洛貞,《探尋》,2018,彩墨紙本,68x69.8cm。圖/有璽藝術空間提供
在人類的文明中,藝術家往往對於議題、事件和精神情感有著更敏銳的反應。也因為這樣子的特質,讓藝術成為語言之外另一種傳達意念的形式。但是洛貞的藝術並非如同大多數藝術家那樣,著眼於傳達某種意念。而是藉由繪畫創作,反向找尋內在深處「那個有各種覺知的我」存在、作用的軌跡。
REACTIONS
3
2
0
2
1
熱門新聞
1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5 展前熱身,展商名單及亮眼計畫公開,推出首屆《新生維度藝術家獎》
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114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初選徵件4月7日開跑!
首都藝術中心領軍台灣藝術家 進軍2025 BAMA釜山國際藝術博覽會
不只是燈火輝煌——邱杰森、莫珊嵐談「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中的藝術策展經驗
打造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月25日正式開館,4月8日起試營運,三大展覽搶先看
小說為骨、藝術為肉,有章藝術博物館「陳美玲」重現1960至1990年代台灣女性的韌性
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北美館「時代劇場」探問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2025《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市場總值按年下跌,較低價位市場持續蓬勃,交易數量仍增加
川普祭出的「對等關稅」與「恢復美國歷史的真相與理智」將會對美國藝文產業帶來何種衝擊?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藝術機構洪建全基金會三大計畫 點燃台北當代藝火 4月起接力推出委託、策畫鉅作——許哲瑜「災變論」、「Making of…Li Yi-Fan李亦凡」、李奧森「Stereoblind」
2025-04-10|撰文者:洪建全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47
焦點新聞
藝文跨界策展藝術機構2025「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作為夥伴的我們》: 探索視覺藝術產業中的合作模式與互動機制
2025-04-10|撰文者: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