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洛貞於有璽藝術空間個展《渾沌-覺察隱晦的真實》現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洛貞長期以有機抽象的方式組構意識中「潛藏的感知」,以近乎本能的創作手法,深刻關注著覺知、意識與靈性的相互關係。在與有璽藝術空間合作的個展《渾沌-覺察隱晦的真實》中,洛貞發表了她一貫創作脈絡中的新階段。在收放之間更加細膩自由,藉著藝術實踐探索著自我內心深處的真切樣貌。
洛貞,《重生》,2016,彩墨紙本,68x70cm。圖/有璽藝術空間提供
往年長期陪著先生在世界各國駐外工作,洛貞對於新聞訊息有著更宏觀的解讀與見解,總是以透徹的角度面對訊息之下的訊息。而近年來回到台灣,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在工作室中全職創作。洛貞也習慣在工作室中播放著廣播代替眼睛的閱讀,希望在創作的同時也能接收到各種面向的訊息。透過廣播以了解世界的脈動,亦延伸知識面向的學習。
藝術家洛貞於工作室分享創作經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洛貞,《蘊藏》,2017,彩墨紙本,70x136cm。圖/有璽藝術空間提供
生性充滿同理心的洛貞,從日常生活的訊息接收,本能地察覺到不同個體甚至群體間的「本質差異」。從大處的強權擴張到小處的日常偏見,都在洛貞的腦海某處留下了觸動與感慨,遇見不平時甚至落淚。然而這些各種各樣的印記,卻似乎只是留在洛貞的潛意識中,對於日常生活的進行沒有太多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並未被察覺。隨著時空的累積,當各種印記持續發生並透過畫布顯現時,讓洛貞開始思考「畫布中顯示的我」和「日常生活中的我」哪一個才更真實呢?
洛貞,《探尋》,2018,彩墨紙本,68x69.8cm。圖/有璽藝術空間提供
在人類的文明中,藝術家往往對於議題、事件和精神情感有著更敏銳的反應。也因為這樣子的特質,讓藝術成為語言之外另一種傳達意念的形式。但是洛貞的藝術並非如同大多數藝術家那樣,著眼於傳達某種意念。而是藉由繪畫創作,反向找尋內在深處「那個有各種覺知的我」存在、作用的軌跡。
REACTIONS
3
2
0
2
1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個展美術館金馬賓館5周年大展「感應未來」,重磅推出歐普藝術重要藝術家傑圖利奧.阿維亞尼(Getulio Alviani)多件經典之作
2023-12-07|撰文者: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