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策展人、兩檔參展藝術家、國藝會獎助組藍恭旭總監、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王孟超總監、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駱麗貞執行長合照。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台灣!我來了Why did you come to Taiwan?」為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由台灣新生代獨立策展人程少鴻所策劃,展覽概念源自四百年前一位曾在台灣擔任荷蘭人翻譯的商人薩爾瓦多.迪亞茲(Salvador Díaz)的故事,這次展覽試圖向這些曾經來台灣的異鄉人提出「你為什麼來到台灣?」的問題,透過5位來自西班牙、菲律賓及台灣藝術家作品作為引線,探討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交錯的身分關係。展覽將自8月3日至9月29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
高俊宏,《丁修女–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西班牙傳教》。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亨麗艾爾.帕格里文安,《後–謨區查抄本》。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從國際視野揭示在地歷史文化
此次參展的三位外籍藝術家皆首次了解台灣曾被殖民的歷史,並以現地製作的作品為回應。西班牙藝術家芭芭拉.巴洛索錄像作品《遙遠的福爾摩沙》,記錄一場由菲律賓移工擔任響導的台北市區導覽行程,走訪市區內移工假日休憩的地點,包括號稱小菲律賓的金萬萬名店城,透過這場城市漫遊,回應自十七世紀西班牙殖民擴張至台灣、菲律賓策略,造成跨國族群移動與城市文化變遷的痕跡。西班牙威爾斯裔藝術家拉斐爾.伊凡斯的《魔鬼之鳥,鳥占術》重現被太魯閣族視為靈鳥Sissil(繡眼畫眉)的傳說,觀眾戴上數位裝置捕抓靈鳥的身影,了解原住民族與不同物種的溝通習俗及傳統儀式。菲律賓藝術家亨麗艾爾.帕格里文安繪製一幅長達240公分的畫作《後–謨區查抄本》,描繪各式因受西班牙殖民影響,已西班牙化的菲律賓生活用品、生產工具與宗教器物,反映殖民與文化融合的關係。
拉斐爾.伊凡斯,《魔鬼之鳥,鳥占術》。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李紫彤,《時差書寫》。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以影像敘事殖民文化的交替
台灣藝術家高俊宏的錄像作品《丁修女–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西班牙傳教》,從殖民及鄉野傳說角度切入,透過靈異探測器、觀落陰等民俗田調方式,企圖追蹤四百年前西班牙人在台灣傳教事蹟。台灣藝術家李紫彤《時差書寫》作品是自2014年以田野方式,以影像記錄海內外政治場域、原住民族部落議題,作為族群認同與傳統歷史書寫的實驗民族誌。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灣!我來了》主視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策展人介紹:程少鴻(1987年生)為台灣獨立策展人,關注身分認同與殖民議題,策畫的展覽「歐西里斯與迦尼薩」(墨西哥,2017)、「社會現實中的虛構」(台灣,2016)、「睿智的史斐爾」(馬來西亞,2016),於2014年獨立出版訪談集《先知與他們的喻言》。
展期:2019/8/3(六)~9/29(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Studio (長安西路39號)
REACTIONS
4
0
0
1
1
熱門新聞
1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餘物與殘響─寫《拾人牙穢—王若冰×陳賽華灌駐地成果展》( 2024年度絕對放送「李俊賢Hornsun獎」)
城市中的駭客路徑──談顏珮珊的「此路有通」(2024年度絕對放送「放送特別獎」)
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聯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年度首展「No Language」:跳脫文字框架,14組創作者以視覺與觸覺訴說「無聲的語言」
2025-01-16|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