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靜危機 ~ 閱讀劉浣青的攝影創作
2019-08-29|撰文者:陶文岳(藝評家)
我常在思考攝影的功能性問題,當相機數位化後,方便性更勝於以往,且現在人手一手機,只要有美學基礎隨時可成為攝影家的時候,好奇的是透過攝影方式,我們對這世界能深入和了解多少?攝影家彼得‧亞當斯Peter Adams曾說:「好的照片在於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而法國知名攝影家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所主張“決定性瞬間”的表現,讓我們了解到紀錄的精準度。劉浣青,一位我所認識的台灣攝影家,她正用紀實攝影的方式去捕捉台灣的風景樣貌,但與眾不同的是,她選擇拍攝的對象物卻是已成為廢墟的學校,感覺上她正用緊促時間與漫長的投入來紀錄台灣已消失或即將被迫消失的學校建築空間影像,或是她想讓這些快消逝的記憶再度的儲存在我們的視網膜經驗中,因為她害怕若來不及拍照紀錄,這些景物終將會徹底消失,帶走曾經擁有的溫暖與寶貴記憶。
劉浣青,寧靜危機#07,藝術微噴,ILFORD/Smooth Cotton Rag,80cmx130.5cm,2018年拍攝。圖/藝術家提供
對於選擇攝影作為劉浣青藝術創作的主要方式,她說:「其實一開始是因為教學工作繁忙,單純的只想要找個自己有興趣的事來釋放工作上的壓力。學生時期買了一台N牌單眼相機,只是後來走進婚姻和忙碌事業,放在防潮箱一放就是20年,直到2011年的某一天,買了人生第一台單眼相機,當時僅是用來拍學生創作的神情。」另外她又說:「剛開始對藝術創作充滿熱情,喜歡塗塗抹抹,買了一大堆油畫顏料,但才沒多久,卻對要洗筆還要等乾的過程很無奈,且無法隨時隨地創作,最後只好選擇以攝影來替代創作。況且因為自己喜歡旅行,藉由攝影滿足創作慾望,喜歡在旅行中看到有別於日常生活中的人事地物,用攝影鏡頭補捉直觀的感動。一開始也曾參加攝影旅行團,但發現其實受限很大,之後逐漸採行包車,由自己規劃行程,自己走自在又機動性,且無設限什麼都能拍,無需刻意定主題,反能拍到更多自己喜歡的作品。」
劉浣青,寧靜危機#06,藝術微噴,ILFORD/Smooth Cotton Rag,80cmx119.5cm,2015年拍攝。圖/藝術家提供
劉浣青對攝影投入熱情,當然攝影也對她回以熱烈的擁抱。2016年,她的攝影作品「少子化~學校不見了」榮獲「全國美展攝影類金牌獎」,這個大獎帶給她莫大的精神鼓舞。劉浣青會對台灣「少子化」議題感興趣當然是有原因的;她經營畫班將近20年,發覺來學畫的學生數量逐年的下滑,所以她開始注意與關切台灣少子化的問題和形成原因。也正因為她會攝影,可藉由影像來深入探討21世紀在台灣所面臨的重大危機,同時反應當代社會現況。她從2014年開始計劃拍攝記錄,如果說攝影就像修行一樣,而每位攝影師各有各的心法表現,劉浣青在台灣從北到南,甚至到過金門外島逐一的探訪拍攝學校,超過3萬餘張的照片,最後再嚴格的篩選僅留下1萬張照片,以系列的方式呈現,逐步的建構起她獨特且個人的影像美學。
劉浣青,寧靜危機#08,藝術微噴,ILFORD/Smooth Cotton Rag,80cmx120cm,2018年拍攝。圖/藝術家提供
2019年3月25日,「中國時報」曾報導 ---「台灣少子化嚴重,全球吊車尾」,標題寫得很悚動驚人,讓人不得不去深入瀏覽閱讀。報導中根據「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2019年各國生育率報告出爐,在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中,台灣是名列倒數第一,平均每位婦女只生下1.218個小孩。雖然後來台灣官方有出面指證引述了錯誤的數據,實際應是南韓出生率敬陪末座,但台灣仍列倒數第二。這個議題嚴重凸顯出台灣當前社會高齡化的問題,還有少子化的嚴重性。劉浣青以攝影來記錄台灣少子化問題,探討的層面非常廣泛,她先由台灣廢校的形成開始切入主題,剛開始從位於金瓜石的大山分校開始拍攝,這是台灣知名作家吳念真就讀過的學校。她說:「先拍攝這方面的系列作品,發現少子化首先衝擊到的就是『學校』,因招收不到學生,進而走入了廢校的命運,特別是偏鄉的學校,由小學到國、高中,進而到大學,未來預估台灣在五年內會有3/1所大學將面臨招不到學生的問題,另一波大學倒閉潮即將來臨………」就這樣,她一步一腳印的攝影記錄台灣的小學,前後進行花了五年時間。
劉浣青,寧靜危機#09,藝術微噴,ILFORD/Smooth Cotton Rag,80cmx121.3cm,2018年拍攝。圖/藝術家提供
劉浣青在眾多攝影的類別中,特別喜歡紀實攝影。她在中外攝影家裡,欣賞中國攝影師呂楠和法國的布列松,其中她認為呂楠的三部曲:《被遺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作品真實而有力的憾動她的心。喜歡布列松的攝影作品是因為其充滿豐富的敘事想像和人道關懷,讓紀實攝影不再只是客觀紀錄。攝影藝術對她來說其實是很主觀的,也沒有好與不好的問題存在,只有欣賞與不欣賞。另外,劉浣青認為「台灣攝影家在現實生活上都是非常辛苦的,在她所認識的攝影藝術家當中,即便是履獲國內外大獎,也只能生活圖溫飽過日,大多數還必須要擁有一個穩定收入工作的主業。而在台灣現階段的環境,對選擇專職攝影藝術創作相對的困難,她的看法雖然並非絕對,但在她所認識的攝影藝術家中有99%都是抱持與她同樣看法。她自己也慶幸主業是畫班教師,攝影是興趣,到現在還能自在的攝影,且有家人的大力支持,算是幸福,倘若想要單靠賣攝影作品生活,她覺得是難上加難。」
劉浣青,寧靜危機#31,藝術微噴,ILFORD/Smooth Cotton Rag,26.5cmx40cm,2018年拍攝。圖/藝術家提供
劉浣青覺得這幾年的攝影紀錄,無論照片的質與量皆已達到了某種成熟的階段,所以她選在2019年9月13日~9月30日在台北亞典藝術書店舉辦「寧靜危機」影像個展,這也是她第一次對外正式舉辦攝影個展。她說:「對我來說,攝影是種觀察的藝術,是從尋常的地方找到趣味的事物,我認為攝影與你所要拍攝的物件沒有太大的關係,重要的是你用什麼角度去觀察。」而她所進行的寧靜危機三部曲之一《學校不見了》現已完成,計劃中的二部曲《少子高齡化》正在計劃進行中,雖然知道不好拍攝但仍勇於挑戰,繼續她未完成的理想……。
劉浣青,「全國美展攝影類金牌獎」得獎作品:少子化「學校不見了!」#03,藝術微噴,Canson/Rag ghotographique,60cmx90cm,2015年拍攝。圖/藝術家提供
劉浣青,「全國美展攝影類金牌獎」得獎作品:少子化「學校不見了!」#05,藝術微噴,Canson/Rag ghotographique,40cmx60cm,2015年拍攝。圖/藝術家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尋一壺月光 ── 李蕓朵 詩・書・畫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劉浣青攝影展《寧靜危機》 看見少子化的社會關懷
2019-09-19|撰文者:林侑澂9313
金光男個展「浮遊する余白- In The Flight」:在影像的模糊與崩解中詮釋自我的身分書寫
2024-12-04|撰文者:張家馨1063
桃園市立美術館榮獲文化部「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視覺藝術類計畫優異
2024-12-25|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8
重新回應機構空間的文化結構「展場誌:觀看者-維護者-空間的對話術」
2024-12-25|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32
詮釋宜蘭獨特的藝術脈絡,宜蘭美術館推出展覽「繁星璀璨—跨.時空的宜美對話」
2024-12-24|撰文者:宜蘭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6
2024 Art Jakarta:探索東南亞藝術市場與永續發展新契機
2024-12-23|撰文者:十方藝術空間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