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訪談攝影

劉浣青攝影展《寧靜危機》 看見少子化的社會關懷

劉浣青寧靜危機少子化社會關懷攝影藝術

2019-09-19|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劉浣青於《寧靜危機》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代藝術的價值除了造型美學以及情感傳達,反映社會現況也是重要的精神之一。藝術家劉浣青於九月開學之際,與策展人陶文岳合作,以《寧靜危機》為題舉辦攝影個展。發表了過去五年多以來,藝術家上山下海所拍攝的許多「廢棄小學」現況。藉著一幕一幕社會大眾熟悉的校園場景,敘述著她對於少子化議題的研究與心得。
劉浣青,少子化「學校不見了!」#01~#05。圖/藝術家提供
回憶起童年,攝影藝術家劉浣青是個在教職員宿舍中成長的孩子,父親曾任教職、小學校長多年。家庭背景讓她即使放學後的生活,也多是圍繞在校園之中的。學校的教室、操場、升旗台或是遊樂設施,幾乎就是劉浣青所有的世界。二十餘年的生活經驗,讓劉浣青對於校園這個概念,有著比多數同學更多的回憶以及更深厚的感情。
劉浣青,《寧靜危機#10》。圖/藝術家提供劉浣青,《寧靜危機#14》。圖/藝術家提供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劉浣青也對於教育也懷抱著熱忱。在做為一位攝影藝術家的同時,也有著經營兒童美術教室的全職工作。然而近年來在懷抱著理想的教學過程中,卻遇到了招生越來越不容易的困境。這個現象讓劉浣青一度相當地納悶,卻在細究原因後發現,原來台灣少子化的景況,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且無法忽視的衝擊。
劉浣青,《寧靜危機#35》。圖/藝術家提供
關於少子化議題的探討,範圍及層面都相當地廣泛。回顧台灣的社會發展,經濟、教育、家庭價值觀等等,都是形成少子化的原因。而這樣的現況對於社會帶來的結構轉變,則是非常直接地反映在了小學的存廢之上(台灣多數縣市以「學生是否達50人」作為考慮廢校的標準)結算至2018年,全台灣已經有近256間的中學或小學被合併或是廢棄,也留下了許多不再使用的校舍建築。
劉浣青,《寧靜危機#7》。圖/藝術家提供
小學是多數孩子們最先接觸到的社會場域。第一次認識朋友、第一次團體生活、第一次學習知識,對於每個人都是充滿意義的。即便隨著時空轉換,越來越多事物也不再相同,但是孩童時期的記憶也總會是相當難忘。
學校一間一間地「沒有了」,對於劉浣青而言是件很難過的事情。有感於此,劉浣青開始上網搜尋那些「曾經存在」的小學,每逢假日就和家人開著車在全台灣的廢校中取材。每當進入了不同的廢棄校園,劉浣青都像是看見了自己在操場、在教室、在迴廊的點點滴滴。記憶有開心也有不開心,卻也都是真摯單純的生命經驗。

劉浣青寧靜危機少子化社會關懷攝影藝術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攝影

從寧靜危機 ~ 閱讀劉浣青的攝影創作

2019-08-29|撰文者:陶文岳(藝評家)7467

焦點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

桃園市立美術館榮獲文化部「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視覺藝術類計畫優異

2024-12-25|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