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劉浣青於《寧靜危機》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代藝術的價值除了造型美學以及情感傳達,反映社會現況也是重要的精神之一。藝術家劉浣青於九月開學之際,與策展人陶文岳合作,以《寧靜危機》為題舉辦攝影個展。發表了過去五年多以來,藝術家上山下海所拍攝的許多「廢棄小學」現況。藉著一幕一幕社會大眾熟悉的校園場景,敘述著她對於少子化議題的研究與心得。
劉浣青,少子化「學校不見了!」#01~#05。圖/藝術家提供
回憶起童年,攝影藝術家劉浣青是個在教職員宿舍中成長的孩子,父親曾任教職、小學校長多年。家庭背景讓她即使放學後的生活,也多是圍繞在校園之中的。學校的教室、操場、升旗台或是遊樂設施,幾乎就是劉浣青所有的世界。二十餘年的生活經驗,讓劉浣青對於校園這個概念,有著比多數同學更多的回憶以及更深厚的感情。
劉浣青,《寧靜危機#10》。圖/藝術家提供
劉浣青,《寧靜危機#14》。圖/藝術家提供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劉浣青也對於教育也懷抱著熱忱。在做為一位攝影藝術家的同時,也有著經營兒童美術教室的全職工作。然而近年來在懷抱著理想的教學過程中,卻遇到了招生越來越不容易的困境。這個現象讓劉浣青一度相當地納悶,卻在細究原因後發現,原來台灣少子化的景況,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且無法忽視的衝擊。
劉浣青,《寧靜危機#35》。圖/藝術家提供
關於少子化議題的探討,範圍及層面都相當地廣泛。回顧台灣的社會發展,經濟、教育、家庭價值觀等等,都是形成少子化的原因。而這樣的現況對於社會帶來的結構轉變,則是非常直接地反映在了小學的存廢之上(台灣多數縣市以「學生是否達50人」作為考慮廢校的標準)結算至2018年,全台灣已經有近256間的中學或小學被合併或是廢棄,也留下了許多不再使用的校舍建築。
劉浣青,《寧靜危機#7》。圖/藝術家提供
小學是多數孩子們最先接觸到的社會場域。第一次認識朋友、第一次團體生活、第一次學習知識,對於每個人都是充滿意義的。即便隨著時空轉換,越來越多事物也不再相同,但是孩童時期的記憶也總會是相當難忘。
學校一間一間地「沒有了」,對於劉浣青而言是件很難過的事情。有感於此,劉浣青開始上網搜尋那些「曾經存在」的小學,每逢假日就和家人開著車在全台灣的廢校中取材。每當進入了不同的廢棄校園,劉浣青都像是看見了自己在操場、在教室、在迴廊的點點滴滴。記憶有開心也有不開心,卻也都是真摯單純的生命經驗。
REACTIONS
3
0
0
0
0
熱門新聞
1
【專題企劃】浪漫主義「光之畫家」透納冥誕 250 週年:從傳統風景畫到抽象化表現的演進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藝術與日常的模糊邊際 收藏延伸的生活品味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臺南市美術館迎來新氣象!由策展人龔卓軍任館長,游文玫接棒董事長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03-31|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