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訪談攝影

劉浣青攝影展《寧靜危機》 看見少子化的社會關懷

劉浣青寧靜危機少子化社會關懷攝影藝術

2019-09-19|撰文者:林侑澂


劉浣青,《寧靜危機#44》。圖/藝術家提供
在不同的廢校中,劉浣青最喜愛拍攝的經常是「教室內」的畫面。或許是因為教室是所有學童保有最多時間經驗的地方,有著最多的故事。所以在教室空間裡的氛圍,最容易帶給劉浣青觸動。以自然、直覺式的感知出發,劉浣青的攝影並不刻意地設定目標或擺放物件,事後也極少進行後製,讓作品中呈現出了相當純粹的誠懇情感。
劉浣青,《寧靜危機#21》。圖/藝術家提供劉浣青,《寧靜危機#36》。圖/藝術家提供
在《寧靜危機》之中,植物是相當常見的重要元素。而廢棄校園中的植物,能夠寄託更多的情感甚至角色。它們與經常維護景觀的狀態不同,呈現出的是旺盛卻寧靜的自然生命力。《寧靜危機#21》中,鮮活的藤蔓與正在消逝的空間呈現出了強烈的對比。這種生命繼續延伸、不會消失的狀態,對於劉浣青而言就如同記憶一般:「即便有了不同,卻也從來沒有不同」。而另一件相當具有力量的作品《寧靜危機#36》,也是與植物相關。拍攝當日劉浣青走進教室的那一刻,就被眼前的畫面震懾。牆上、窗上、甚至蔓延進入室內的植物,呈現出幾乎是電影場景的氛圍。空蕩的教室與恣意生長的植物,相當不合理也相當合理地共存在一起。藉由強烈的反差,讓觀眾們感受到少子化現象下的無奈與惋惜。
劉浣青,《寧靜危機#32》。圖/藝術家提供劉浣青,《寧靜危機#8》。圖/藝術家提供
持續全台灣取材的劉浣青,總是無法設想會在廢校中遇到什麼樣的畫面。這樣的不確定性,卻也帶來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在《寧靜危機#8》拍攝的當日,劉浣青原本已經完成了預計的取材。卻在要離開前,直覺上感受到那天似乎還少了些什麼。而在再次走回校舍的瞬間,發現到的是國旗被簡單地放置在了講桌上,違和卻莊重。這樣的畫面對於小學時擔任升旗手、又經常坐在教室前排的劉浣青而言,情感上是相當複雜而飽滿的。在光線不充裕的現場,鮮豔的國旗和黑板不僅僅是在色彩上互相對話,也帶給了觀眾五味雜陳的感受。
劉浣青,《寧靜危機#22 - #29》。圖/藝術家提供
從小生長在教育世家的劉浣青,心中有著明確且自然而然的社會關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八德等等,一直以來都是劉浣青所相信的普世價值。這些經常出現在校園中的標語,對於劉浣青而言不僅僅是圖像,也是為人處世應該秉持的態度。然而隨著時空的推衍,這些標語不再隨處可見。當透過劉浣青的紀錄,在廢棄的小學中再次看到它們時,似乎成為了一個有趣的提問:「這些價值觀,是已經被實踐所以不再需要強調?或是說它們已經在社會演變的過程中,如同斑剝的油漆一樣不復被重視了呢?」

劉浣青寧靜危機少子化社會關懷攝影藝術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攝影

從寧靜危機 ~ 閱讀劉浣青的攝影創作

2019-08-29|撰文者:陶文岳(藝評家)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