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藝博會

以寫實繪畫探索身分認同 盧昉跨越時空的藝術旅程

多納藝術盧昉寫實油畫

2019-10-02|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盧昉於工作室作畫側拍。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當代藝術百家爭鳴、求新求變的大環境之中,繪畫很自然地走向了新的可能性。對於當代寫實藝術的創作者盧昉(1977-)而言,精緻細膩的形式與反應生活的內容該如何銜接,也永遠都是有趣而重要的課題。盧昉的創作奠基於寫實油畫,並以個人經驗與社會觀察,創作讓人目不暇給的作品,廣受各界的肯定認同。而其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除了本身藝術深度及原創性的表現亮眼以外,更是來自於幕後的重要推手-多納藝術(台北)長期的經紀與代理。

多納藝術除了積極行銷盧昉外,更將其推廣到國內外的美術館與藝術博覽會,如2016及2018 Art Taipei、2016 Art Fair Tokyo、2017 Art Central、2019 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等,並曾為盧昉於2017年在毓繡美術館的個展進行策畫。盧昉近期的新作,即將於2019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多納藝術展位(G06)曝光,萬眾矚目。
盧昉,《大鼻子與他搶來的新娘》,油畫,60 x 82.2 cm,2010。圖/多納藝術提供
盧昉疊合東西古今的構圖方式,源於他的家庭背景。父輩來自於湖北、澳門,在很偶然的機會到了台灣,而後家族成員大多移民美國。盧昉則是在台灣出生、美國成長、回台灣就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系)再到西班牙留學(薩拉曼卡大學美術系碩士學位 / 西班牙賽維雅大學美術系博士班肆業)。經歷了不同的生活後,盧昉選擇回到台灣創作,豐富的成長歷程,讓他的作品體現出了多重文化的碰撞及對話。
盧昉,《大鼻子與聖母》,油畫,64 x 81 cm,2010。圖/多納藝術提供
有機會在不同環境生活,盧昉的記憶就像遙控器切換雙語頻道一樣,反覆地被變更頻道。回憶在紐約的童年,盧昉自認記憶不多。前幾年有一次機會,回到童年生活的紐約社區,卻在住過的那戶房前,感受到了恍若隔世的超現實感。生平的首次個展在倫敦舉行,歐洲學院風格的作品也曾被陌生觀眾詢問「是否想過從自身的文化取材?」的問題。
關於「自己究竟屬於台灣、大陸還是美國?」這個提問,盧昉曾經面對到身分認同的困擾。但如同多數人一樣,想要探究自身和環境的連結,首先需要詢問的是「自身的特質」和「所見所感的環境」為何?
盧昉,《大鼻子的藝術》,油畫,100x120 cm,2010。圖/多納藝術提供
剛回到台灣定居的階段是盧昉一個重要的摸索期。在2008年左右的台灣,藝術界很流行所謂的「卡漫」風格,但是偏向普普、平塗的形式,並不是學習古典繪畫、修復學科的盧昉擅長的。於是他選擇以「很傳統的手法去呈現卡漫」作了將兩個脈絡揉合的實驗,因而誕生了【出古入今】系列。在此一系列中,笑容可掬的「大鼻子」在各大經典名畫中相當搶鏡,乍看之間是在開古畫的玩笑,事實上對盧昉而言,他們更像是在嘲笑自己,盧昉認為這系列中,自始至終最不協調的就是被誇張化的自己。畫面中的違和與荒誕,彷彿就是當時再次回到台灣,還無法和整體環境協調的心情狀態。

多納藝術盧昉寫實油畫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2

1

4

厲害

19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