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藝博會

以寫實繪畫探索身分認同 盧昉跨越時空的藝術旅程

多納藝術盧昉寫實油畫

2019-10-02|撰文者:林侑澂


盧昉,《台北大違建》,油彩畫布,150 x 400cm,2014。圖/多納藝術提供

盧昉,《文化大革命》,400 x 120cm,油彩畫布,2016。圖/多納藝術提供
在慢慢回顧、適應台灣生活後,盧昉開始了不同的創作脈絡,象徵著格格不入的大鼻子漸漸退出,進入了的【玩轉古畫】階段。從台北的生活出發,盧昉將日常視覺經驗做了詮釋,關注的不僅僅是客觀的視覺,也同時是這些景象深處的成因原由。
台灣的景觀中有許多複合元素和諧地共存著,例如盧昉工作室前一棟採用「希臘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建築,旁邊的店面是一間網咖,再往隔壁則是青草茶店。這些平常並不會被聯想的元素,在台灣人的視線中很自然地並列在了一起。反映的不僅是大眾的共同日常,也解析著台灣歷史人文等等多重的價值觀。
盧昉,《大師的遊樂場》,87cm x 120cm,油畫,2017。圖/多納藝術提供
剖析這些衝突感,盧昉像位導演般將諸多的元素安排進畫面之中。他將台灣景觀、西方經典和當代文化以擅長的寫實手法並列,作品讓觀眾們感受到了「古典融合台味」氛圍。並將關注的面相從個人擴大到社會,將自身的生活轉變放入社會脈絡中檢視,再現了盧昉對於台灣社會的感知紀錄。
盧昉,《消失中的市場》,油彩畫布,2019。圖/多納藝術提供
好的藝術創作歷程,總是充滿了實驗與突破精神。在台灣藝壇有了穩定基礎後,盧昉開始非常大膽地將色相從畫面中捨棄。直接將古典油畫步驟中的單色階段呈現。藉此將「素描作為學院體系完整學科」的重視,做了再次研究與致敬。在身為一位繪畫創作者的同時,盧昉也相當喜歡相機發明之初的「濕版攝影法Wet plate processing」,雖然受限於器材無法實行大幅作品,但是很巧妙的在運用油畫作出了它的攝影美感,並同時保有繪畫性。
兩件單色的油畫對於盧昉的意義非凡,除了形式的研究,內容上也相當地吸引人。將單色油畫做為完成作品發表,是件盧昉一直想做、必須去做的事情。雖然未來會如何發展尚不可預測,但是讓減少畫面的元素、讓主題和內涵單一化的過程,相信會成為往後的一個關鍵里程碑。
盧昉,《暴風雨前的台北橋》,146 x 195 cm,油彩畫布,2019。圖/多納藝術提供
延續著「時空交疊」的錯置氛圍,盧昉的單色油畫,希望組構的是寫實古典與生活場景融合的氛圍。作品《消失中的市場》並非完全是照相式的寫生,而是約七、八個角度的重組構圖。去除了明確的辨識性,期望的是藉此找回消逝記憶中、有別於新式市場的六、七零年代「老台灣」印象。《暴風雨前的台北橋》則是現今台灣依賴機車交通的代表縮影,在媒體傳播的關注下,成了另類的台灣象徵。面對著這些極具台灣特色的場景,再畫下紀錄的同時,盧昉也對自己提出了有趣的提問:「若是有一天機車減少,甚至交通建設改變,是否這樣的場景也將如同老市場一般一點一點地消失呢?」

多納藝術盧昉寫實油畫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2

1

4

厲害

2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