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藝術評論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

從顛覆到觀自在─姚瑞中與神連線的《離垢地》

姚瑞中離垢地耿畫廊金壁山水當代水墨

2019-11-04|撰文者:陳晞

以金箔為背景、在硬筆山水風景與顏料染色所產生的濃厚雲氣之中,一個個身著特定服飾的莊嚴神佛、觀音和羅漢,在畫面中成為看手機、電腦螢幕的低頭族以傳佛法或觀察世人的聲音。有時在山水風景中神遊,有時在抽離天與地的金色涅槃空間中觀世音、聽佛法。這是臺灣當代藝術家與藝術教育者姚瑞中在年過知命之際,對於信仰、對於生命感悟的修行境界「離垢地」。此次於耿畫廊的個展《離垢地》,展名題字源於姚瑞中意外發現的弘一大師書法拓碑。同樣作為創作者與藝術教育者,這樣的緣分似乎也隱喻著兩位藝術家生命中的佛緣,與藝術志業道路上的交會。
藝術家姚瑞中與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女士合影。右邊展覽標題的題字即是翻自弘一大師的「離垢地」拓碑|©耿畫廊
姚瑞中的作品題材時常圍繞在山、廢墟、宮廟、神佛以及自我生命感觸。早期的攝影、「土地測量」系列的行為創作與繪畫到近期的《巨神連線》與《離垢地》,我們可以在姚瑞中的創作歷程中,看到他總是在顛覆成長時空背景與環境所賦予的政治美學與美學政治。這種顛覆中的質問如今引導我們走向我們所處的現實。完成臺灣巨大神像田調的攝影計畫《巨神連線》之後,他也注意到臺灣各大小宮廟每一種神像創作中各有自己的詮釋,這樣複雜的系統至今還未有人加以統整,也引發了他接下來進行神佛肖像的研究與創作。在本次展出畫作中的神仙、觀音與佛,各自有不同的穿著與樣式,即是在巨神連線進行採集田調之後的應用。
姚瑞中,〈離垢地:離垢地(臨華冠「御製武夷山圖」)〉,2019,印度手工紙、藝術筆、金箔 ,135 X 907 cm(十聯拼)|©耿畫廊
姚瑞中,〈離垢地:羅漢巖〉作品於展場之局部,2019,印度手工紙、藝術筆、金箔,196.5×152 cm(雙拼)|©非池中藝術網

自從在蘇格蘭的格蘭菲迪駐村,姚瑞中便開始思考一種顛覆傳統水墨制約的繪畫思想。這種顛覆不只是繪畫構圖與題材上,藝術家首先從媒材上開始思考對於這個藝術類別上的顛覆。「我用硬筆取代毛筆,用印度手工紙取代宣紙、用印地安墨水取代中國水墨、用金箔取代留白、用鋼印取代鈐印。先打稿、再描邊,畫上春蠶吐絲皴,然後用油畫顏料染色。漆上宮廟文化中專用的按金漆並貼上臺灣宮廟在使用的996金箔,細修完之後再噴上凡尼斯。」 然而這種本來對水墨以顛覆、開玩笑為目的的創作方式,如今卻也為水墨的當代性另闢蹊徑。
即將於上海021藝博展出的作品〈離垢地:多美麗(八通關古道東段)〉是姚瑞中目前少見以臺灣名勝為題材表現他「姚氏六法」的精彩作品。2019,印度手工紙、藝術筆、金箔 ,200 X 600cm (八屏屏風)|©耿畫廊
除了自己的身體機能隨著年歲而變化之外,姚瑞中特別提到了自從1996年開始陪伴他創作、生活、喜怒哀樂的知音「摩卡」。這個從前輩藝術家莊普的手中接過來的小小生命,一路陪伴著他到今年離世。作品〈與神連線〉即是在摩卡生病之際、姚瑞中向各方神明祈求生命得以度過苦難的繪畫,也是《千巖萬壑》系列中,目前唯一一張有著「對話框」的畫作,可見其特別刻印在作品中的心念。
姚瑞中,〈千巖萬壑:與神連線〉,2019,印度手工紙、藝術筆、金箔 ,110 X 110cm|©耿畫廊
「傷心欲絕盼首席知音離苦得樂,火化後埋葬於幻影堂花圃,偶爾點柱線香裊繞室內,就當摩卡還在這兒遛躂吧!雖之一切皆如夢幻泡影,終將粉身碎骨、裂解成灰,仍願來世牠能脫離畜生道登離垢地,再續前緣了!」─ 姚瑞中 2019年中秋寫於幻影堂
這位滿是衝勁,總以冷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當代藝術家,在年過知命之際竟以清幽的心境看淡世事。這樣的轉變同樣也展現在畫面中的氛圍。相較於前期的《周休八日》、《腦殘遊記》中的戲謔與荒誕奇趣,《離垢地》與《千巖萬壑》系列呈現的山水更為氣定且內斂。試問人生能得幾個五十載?正如弘一大師所說的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透過修習佛典,如今姚瑞中在繪畫中,似乎也逐漸跳脫了對於自我生命中、政治美學的顛覆與繼承之選擇。在「觀自在」之中,為自己的精神道路上開拓離垢境地。
姚瑞中作品〈離垢地:江山美人〉於展場,2019,印度手工紙、藝術筆、金箔 ,200 X 300cm (四屏屏風)|©非池中藝術網
姚瑞中個展《離垢地》展場照|©耿畫廊
離垢地─姚瑞中個展
展期|2019/10/12 - 2019/11/17
開幕|2019/10/12 (六) 4:30 p.m.
地點|耿畫廊 (台北市11492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姚瑞中離垢地耿畫廊金壁山水當代水墨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1

0

1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人物

專題企畫

當代藝術訪談攝影

攝影訪談輯/沈昭良:出版攝影集的上癮過程

2022-04-06|撰文者:訪談:沈伯丞、朱貽安|撰文:姚瑞中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