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19《第三屆出彰化城藝術展:古城的苗圃》─當代藝術、在地文化、藝術培育的三位一體
2019-12-20|撰文者:陳晞
古城與苗圃
在第一個展間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情境呈現著彰化藝術高中學生創作工作室中的五件水彩作品。每一件都是學生以自身所關心的在地環境、文化生活與日常進行描繪與抒發,都讓我們看到每個學生所擁有的不同潛力。
彰化藝術中學學生陳語瞳(左)、廖秉豐(中)、郭峻凱(右)與作品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
如郭峻凱〈籠的傳人〉以生活環境中的「老古董」─竹籠師傅與其工作環境作為描繪主題,透過創作去思考自身以往鮮少注意的在地文化記憶;或是也有如陳語瞳以鮮明而清爽的用色呈現放學返家日常的作品〈Life〉,在描繪的過程中也記錄了彰化的當代地景;廖秉豐的〈將采神韻〉更是其中令人為之驚豔的作品,畫面中爆竹煙塵創造了一種具有層次的空間感,身在其中的八家將如層疊山巒式地排列成一個具有連續性的陣式之外,陣頭的紋面、神韻以及身體肌肉的描寫與手臂未完成的刺青,都可以清楚感覺到創作者對於陣頭文化的細緻觀看。
陳語瞳作品〈Life〉(左)、廖秉豐作品〈將采神韻〉(中)、郭峻凱作品〈籠的傳人〉(右)。圖/非池中藝術網
在展間左側牆壁上,藝術家姜鴻逸以東方紅為主色的礦物彩完成的當代花鳥,簡單的畫面中呈現了藝術家在皴法式符號的碎形結構,隱喻了一種傳統美學的當代變造。「這些花鳥魚蟲,在我們彰化地區其實都非常的常見。而我每一張畫裏面都有器皿,那就像是我的身體一樣」姜鴻逸說,「藉由這些日常所見的生態組合,我的畫面是在跟心靈進行日記式的對話。對我來說,出彰化城意味著跨越邊界,而「出」字上加個草字頭就變成茁壯的茁,就如同這些作品是作為日記式的描繪生活中的體悟、精神的茁壯以及思想的跨越」。
姜鴻逸的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
姜鴻逸,〈日常昇華〉,2019,27 X 24 CM,礦物彩、畫仙板。圖/藝術家姜鴻逸提供
畫家黃奇欽的水彩,則呈現了圍繞在彰化城之間的人、故事與生活。圖為黃奇欽的水彩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
如果說彰化藝術高中的學生作品作為一種彰化城的「正在進行式」,那麼藝術家蔡滄龍的作品則是「過去進行式」,這次在第一個展間展出的地誌式的創作《土地印記》,將彰化縣地圖上的若干重點地景的歷史脈絡,透過偵探式的照片圖釘標記出彰化縣的地名變化與歷史故事。安排在展間的轉角,一面牆是有著現代地名的彰化市地圖,另一面則是彰化城的老地名,蔡滄龍透過有形的線連結起無形的記憶,試圖喚起土地記憶的傳承。蔡滄龍的作品《古城修復中》,則是把在彰化小西街上展示超過10年、在地人熟悉的繪畫作品如今特別在進行修復之前,搬到展覽場地,讓觀者在欣賞繪畫作品時感受藝術家對於城鄉地景的具象描繪,也感受這10年來在城市中繪畫的時間痕跡。而場地中、裝置的時間性與物質性則讓人對彰化建城三百年過程之間的意象進行聯想。
蔡滄龍作品《土地印記》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
蔡滄龍作品《古城修復中》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
蔡滄龍在2019《出彰化城藝術展-古城的苗圃》開幕為觀眾導覽。圖/非池中藝術網
越在地、越國際的藝術實踐與對話
連結展覽主題「苗圃」、「苗圃」的意象,在第二展間呈現了正於法國龐畢度中心的「世界大都會- Cosmopolis」雙年展參展的臺灣藝術家陳漢聲的三組作品─《共生苗》、《牆隔神農 – 水管路》以及《耕而作陶(黑)》。出身高雄大社的陳漢聲,在農業與工業共生的環境中成長,透過藝術創作,在不同元素的兩相結合實踐中揭露著臺灣的混種狀態。以400件機械小苗組成的《共生苗》無機的隨機擺動、如工業製品一般被規格化地展示,以及牆面上挪用臺灣在現代化後的規格化金屬蝕雕門板呈現浮世繪般地臺灣工農並置的地景以及玻璃花窗,似乎也令人聯想到包括彰化、高雄等地臺灣農業與工業之間的共存議題。選擇陳漢聲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這次《出彰化城藝術展》中以單獨展間的方式呈現,與在地的民眾分享那些具有國際視野高度、從在地長出來的臺灣當代藝術創作與實踐。
藝術家陳漢聲展出作品《共生苗)》。圖/非池中藝術網
陳漢聲,《共生苗》,30 x 30 x 125 cm,陶瓷、金屬鍍金、鐵刀木、鐵架、動力裝置展出16組,2019。圖/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家陳漢聲與彰化藝術中學師生於作品《共生苗(金)》合影(附註:為確保觀眾與作品之間的安全距離,觀眾禁止進入照片中、被攝者所站立的區域,此為媒體需求所安排之形象照)。圖/非池中藝術網
第三個展間的兩位藝術家皆參展過第一屆出彰化城藝術展,「承先啟後」的內容在於讓我們透過創作看到系列展歷屆的脈絡,以及藝術家線性的創作技法演變。此展間的藝術創作都具有以田調、採集在地的元素作為創作的方法。在藝術家楊德全的《石獅子》系列水彩作品,藝術家描繪不同宮廟前的石獅子,對源於不同風格的石獅雕塑進行一連串的采風。從左側第一組水彩作品中,石獅模塊般的輪廓塑形,到右側最後一組作品中、剛柔並濟的石獅神韻的描繪,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在這系列創作過程中技法與心境的演變。
「從小我們也常走去廟裡祈福,大人可能跟廟裏面的神明說話,但小孩子不懂,就會在廟口玩。也因為這樣我就注意到石獅子,在祂們身上爬上爬下的,所以從小就跟石獅子建立很深的關係,」楊德全說,「石獅子就像家的守護神一般。而每一間廟的石獅子在不同年代跟材質之間都有不一樣的表現,以南瑤宮的石獅子為例,因為南瑤宮的石獅子是閩南式的系列、身形是比較渾厚一點。母獅子讓人覺得像是樸實的婦人家,而公獅子線條就是很壯的。所以我是用色塊的方式來表現,畫出他們有點可愛的感覺。」
2019《出彰化城藝術展-古城的苗圃》開幕現況。圖/非池中藝術網
楊德全《石獅子》水彩作品局部。圖/非池中藝術網
在展場最深處,藝術家蔡滄龍的動物雕塑影像採集《動物園》,採集了臺灣在地公園裡面那些非臺灣原生種的動物公共藝術與雕塑,有的荒謬地被改變成的奇彩繽紛的顏色,有的則呈現了年久失修之後的奇特破敗感。影像言簡意賅地訴說著關於臺灣公共空間以及在地認知的議題。在影像的陳設安排上,從畫面中的繽紛配色到外圍的簡單色調,也凸顯了藝術家在影像裝置上的色彩節奏巧思。
藝術家蔡滄龍的影像採集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
每屆《出彰化城》都會依展間場域情境,安排一個隱藏版作品,呈現一份觀展的感動氛圍。第三個展間的展出藝術家都參加過首屆《出彰化城》,這屆也刻意安排於同一個展間進行對話。繪畫投影裝置的〈黑面媽祖〉則呼應了歷屆出彰化城的系列呈現,似乎也暗示了這個藝術節未完待續的延續性。作為策展人對於觀眾來到彰化,欣賞《出彰化城藝術展》的一個彩蛋式的結尾,似乎也在提醒著我們,藝術與生活、文化、哲學乃至於神學與信仰,一直以來都可以互相對話,然而在分眾化的當代社會環境,使這些人事物都被逐漸細分。《出彰化城》藝術展是一場跨越各種領域、藩籬、邊界並且彼此對話的體驗,觀者欣賞展覽後,也將展覽中傳達的意念放在心中,走向世界。
策展人陳俊德(右)、藝術家蔡滄龍(中)與吳聰能(左)先生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
隱藏版的作品之投影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
第三屆出彰化城藝術展「古城的苗圃」
日期|2019.11.30~12.29
時間|假日:09:00- 17:00,平日:13:00- 17:00
地點|彰化藝術中學 藝術園區展館
(國立彰化美學館旁,八卦山天空步道入口,即為展覽場入口)
○展覽期間,每週六14:30於展場,皆有策展人與藝術家導覽場次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百年古城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 第四屆出彰化城藝術展:無域之城
2021-02-10|撰文者:方筠爾3476
台灣首次連結現代美術館與傳統古蹟廟宇對話的藝術展-《第二屆出彰化城藝術展》
2018-02-07|撰文者:譚竣鴻24691
南瑤宮笨港進香藝術家聯展 平面畫作串起進香路
2017-04-02|撰文者:林鈺芸4413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6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389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