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焦點新聞

藝廊藝博會特展時事觀點

WHAAAAAT TO SEE? 非池中嚴選帶你逛WHAAAAAT’S STUDIO OPENING必看作品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非池中嚴選台北藝博週

2020-01-18|撰文者:陳晞


1807|鄧國豪
澳門攝影師鄧國豪是澳門攝影團體「方言社」的創辦人之一,在台灣就讀期間對攝影產生興趣,自此投身攝影藝術,曾參展台灣、澳門、葡萄牙等地的聯展。創作主題圍繞城市記憶與街景,攝影視覺呈現上有時充滿著壓迫與張力、有時又具有一種城市角落中的事件感。在觀察與紀錄缺席景觀的同時,藝術家嘗試將都市的刻板印象消解、解構再將人、社群、地方、自然、記憶重新連結與建構。作品獲澳門與葡萄牙等地的多所藝文機構購藏。


1810|郭佩奇、闞凱宇
郭佩奇此次展出的作品《聲音肖像》與《台灣系列》用真人樂手演出聲音肖像狂人系列的《隨聲逐響》音樂會,皆展示了視覺與音樂藝術的結合,用這兩種樣貌經典詮釋《聲音肖像》的可能性,拓展了古典音樂與古典繪畫的表現方式,將建立在古典藝術基礎上的作品,用現代的手法呈現,跨越時代、跨越藝術與跨越歷史的作品。而以織毯製成的中華民國國旗,其混沌感與色彩的不完整性,扭轉了國旗符號原有的政治性。而科技藝術家闞凱宇以自創的陶瓷3D列印技術,將陶瓷雕塑流線極簡的波紋透過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完成,其工法細緻、成功率相對低,然而卻能呈現人手難以完成的多層次波紋造形。
郭佩奇作品於1810展間。圖/非池中藝術網
闞凱宇作品於1810展間。圖/非池中藝術網

1814|蘇子涵
蘇子涵藉由作品的形狀、媒材與各種視覺符號,例如繪畫的物件、植物、牛奶盒,創造出視覺上封閉、規則統一的空間,並將植物象徵生命的符號,穿插置入於帶有歷史感的物件(容器)之中。對應到的是在真實生活之內,人們在物件與自然之中達到平衡並共存的其他方式及可能性。

1815|卓穎嵐 Cheuk Wing Nam
同時從事聲音雕塑、新媒體藝術創作和程式設計的跨媒體藝術家、同時是藝術團體「句點藝術」成員之一的卓穎嵐,作品關注從光與影、聲音與空間之間進行創作及表演。此次帶來的近作《重調》系列,如同將許多媒體機械素材結合於平面之間,觀看與聆聽作品機械運作的同時,也令人聯想到康丁斯基的《構成》系列作品。
藝術家卓穎嵐作品〈重調#4〉於1815展間。圖/非池中藝術網
卓穎嵐作品於1815展間。圖/非池中藝術網

2013|Filippo Sciascia
畢業於佛羅倫斯藝術學院的義大利藝術家Filippo Sciascia探索了各種媒介與油畫顏料結合使用,以創建高度紋理化的表面,這已成為他繪畫作品的特徵。他經常將畫布表面上的單色攝影圖像組合在一起,並在圖像之上透過顏料產生的紋理,使這些圖像如乾旱般的景觀,繪畫中的神秘元素與展現出來的靈光常常使觀察者著迷。這次於「WHAAAAAT’S」展中帶來的作品,可以清楚看到藝術家透過將油畫與壓克力混合使用所刻意造出來的裂紋作為一種時間性,強調於他探討人性與神性的繪畫之中。

Filippo Sciascia作品〈Lux Shelter〉於2013展間。圖/非池中藝術網
Filippo Sciascia作品於2013展間。圖/非池中藝術網

1903|西村陽一郎 Yoichiro Nishimura
受到日本攝影大師中平卓馬與森山大道影響的日本攝影師西村陽一郎,透過攝影捕捉個人的花道美學,藉此對焦生活。他時常將花卉至於黑暗的背景之中,在柔和的自然光下以哈蘇相機拍攝,表達明暗對比、生與死、陰與陽的思考。其攝影目錄也被收錄於法國Hermes,森山大道更曾對其作品評以「作品彷彿有著如夢境般的氣氛,圍繞在藝術家創造的圖像世界中,形造出一種微妙的、色情的、神秘的夢。」
西村陽一郎作品於1903展間。圖/非池中藝術網
西村陽一郎作品於1903展間。圖/非池中藝術網

在今年元月的台北藝術週中,非池中藝術網特別為關注藝博會的朋友整理「跨越藝術世界的藩籬-2020元月藝博會衛星展專題」,帶您全面掌握一手資訊。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非池中嚴選台北藝博週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