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焦點新聞

特展藝文跨界策展

「請自我介紹」:在《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中眺望身份的塑造與其邊界

中正紀念堂山海原力原住民藝術南島語系當代藝術

2020-02-04|撰文者:陳晞

一進到中正紀念堂的展覽中心,這裡隨時都有各式各樣的展覽發生。特展、文物展、當代藝術展,彼此之間似乎更讓我們意識到這個機構正透過展覽轉化它既有的政治權威氛圍,藉此讓觀者可以在這個場域當中,理解到國際文化的脈動,同時呈現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及兼容並蓄。其中,《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就是在這個文化氛圍的情境之下,用以詮釋台灣藝術與國際趨勢之間的連結性展覽。
承接前一屆《山海靈境─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展》中、以山與海作為子題來串起原住民族藝術的創作精神,《山海原力》透過南島語系中、三個語系的古語所敘述的三個子題,正在帶領我們思考族群政治與身分認同的邊界。
在展場空間中,《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象徵臺灣十六族原住民的彩色布幔遮蓋了原本中正紀念堂展廳內宮殿感的天花板內裝。/非池中藝術網攝

原料

「原住民」與「原住民藝術」是怎麼被界定的?在臺灣,對於這種藝術項目中的身分界定,時常源自於我們對轉型正義的文化藝術政策之下、原住民文化政策的獎補助與保障機制。然而這種機制似乎也正在窄化我們對於原住民藝術的想像。
在這樣的視角下,澳洲藝術家柯林(Colin Offord)的參展顯得突兀但值得思索。儘管他是一位擁有白人顯性基因的澳洲藝術家,但藝術家使用他自澳洲灌木叢中收集的紅色氧化時、樹脂製成的天然顏料創作。這些創作方法並非是柯林所獨有,策展人王昱心表示,這樣的創作方式同時也是澳洲在地原住民的創作方法。儘管他不具有原住民族的身分,但創作的方法也讓他得以被納入原住民藝術的概念之中。
柯林(Colin Offord)《人類地圖》系列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這種跨越身分邊界的原住民藝術表徵,也在排灣族藝術家巴豪嵐‧吉嵐(Pahawlan Cilan)的創作中出現。儘管是母親是排灣族,然而他在遇見阿美族祭師之後,才以藝術創作與自我、與信仰中的神靈進行對話。藝術家在木雕創作中的圖騰、繪畫中的圖象,以及造形的意象,呈現了於文化信仰與現代文明之間的深刻提問。
巴豪嵐‧吉嵐(Pahawlan Cilan)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創作材料取自養育自己的土地,這是《山海原力》展覽中許多藝術家創作的一個特點。從噶瑪蘭族藝術家潘朝成(Bauki Angaw)參與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所組織的「LALABAN新社香蕉絲工坊」、泰雅族藝術家鐵木‧巴紹(Temu Basaw)以藤、竹編織的雕塑作品《血的交換》、以樹皮創作複合媒材、將器官部位與眼睛結合在作品《在我眼中,你是如此的美麗》中的阿美族藝術家林戎依(Halomei)、轉化石板屋的碎石版與織布的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作品《黑魯凱》,到阿美族藝術家哈拿‧葛琉(Hana Keliw)以莫拉克風災遺留下的鋼筋與自己挑選、撿拾的漂流木所製作的《彼岸》等,都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創作不僅僅是一種「調度」,而是自己挑選原料、打造屬於自己的創作媒材等特性。
「LALABAN新社香蕉絲工坊」的香蕉絲創作展示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鐵木‧巴紹(Temu Basaw)的作品《血的交換》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戎依(Halomei)的作品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介文(Labay Eyong)作品《黑魯凱》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中正紀念堂山海原力原住民藝術南島語系當代藝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

第一屆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以南島藝術走向世界的新航路,在原住民藝術史上劃下重要的里程碑

2023-11-02|撰文者: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