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5|撰文者:林侑澂
過去半個世紀,倫敦做為僅次紐約的「全球第二大文物/藝術品(Cultural Goods)交易中心」,在歐洲乃至全球的藝術市場都有著關鍵的影響力。2020年一月底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緊接而來就是一系列的複雜的制度調整。英國脫歐(BREXIT)對於不同的產業各自有利有弊,產業必然也得因應情勢擬定新的策略。那麼,作為一個文化輸出國,英國藝術品市場的運作模式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Peter Liversidge向英國總理表達反對脫歐的行為藝術。圖/取自藝術家twitter
曾經在2016年的一份民調中,英國有96%的創意產業聯合會成員,表示期望留在歐盟。藝術家、策展人、畫廊、拍賣公司及博物館館長們,多數也表達了對於脫歐的強烈反對。藝術家們更是由此創作出許多不同樣態的藝術品。由此可知,藝術界的立場與英國社會近年興起的「主體性捍衛氛圍」有著顯著的差異。這也造成了英歐雙方的藝文工作者四處遊說,希望在文物交易/流通方面能夠盡可能維持脫歐前制度的現象。
根據英歐雙方的協議:在2020年底、緩衝期結束之前,多數的法規制度還是會依照原例執行。但在正式離開歐盟的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體系後,英國出口至歐盟的貨物將會視之為第三國進口,這意味著英國將需要準備更多的文件、許可證,並且支付關稅。在人員的出入境方面,也將重新受到歐盟的嚴格規範。
【英國「籍」文物輸入至歐盟】
脫歐公投期間倫敦街頭的遊行標語。圖/取自The ART NEWSPAPER
在正式脫歐之後,英歐之間的文物/藝術品的流通,將會比普通貨物更加複雜。其中原因之一,是歐盟即將在2025年實行新的「文物電子化系統」。該系統的實行將會要求非加盟國,在輸入超過250年歷史的文物時,需要備妥「出口國許可證」及「原產國許可證」。而超過200年歷史的文物則是需要「出口國的許可證」。其中的原產國許可證取得困難,在歐盟發布更具體的執行細則前,「如何定義?」依然是藝術界各方努力遊說歐盟主管機關的重點。
即便脫歐後的文物流通需要更複雜的審核,但歐盟對於英國還是採取「最信任態度」。歐盟已承諾,將會接受英國官方所簽發的「文物出口證」。讓多數的英國文物相較他國更容易進入歐洲。
(註:文物電子化系統的規定,除了在保存維護上的考量外,也希望文物的流通能夠更嚴謹、並確保歷史正義,盡可能減少侵略國/被侵略國之間的所有權爭訟。同時也以文物身分證的概念,減少洗錢、非法融資等情況的可能性。)
【歐盟文物輸入至英國】
戴維•史瑞格里David Shrigley的作品《真好Really Good》出現在脫歐公投後的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當時被視為某種諷刺的巧合。圖/取自The ART NEWSPAPER
另一方面,雖然由於近年來歐洲的文化大國們(尤其是法國和義大利),開始將軟實力的輸出作為外交籌碼,在世界各地以展覽或經驗分享的方式發揮影響力。但在「被殖民國要求返還文物的浪潮」和「隱約升溫的民粹氛圍」的考量下,歐盟各國已經開始對於文物的進出口,採取保護主義的態度。要讓文物離開歐盟,相關規定可以說是全球最為繁複的海關手續之一。即便英歐雙方還是有著相當的互信,但在未來歐盟的文物若要前往英國(無論是借展或銷售),都必然要通過更嚴格的查核機制。
REACTIONS
2
0
1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國際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以20世紀第一個可閉眼體驗的作品〈Dream Machine〉為本,結合聲、光、色的沉浸式創作將於英國脫歐節巡迴展出
2022-03-1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