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網看圖片,巴塞爾藝術展線上「展廳」還能提供什麼體驗?
2020-03-19|撰文者:陳晞
3/18號傍晚六點,VIP正式登入巴塞爾線上展廳,瞬間湧進的爆炸流量讓線上平台伺服器一度當機,身旁一位即時關注現況的畫廊從業者見此窘狀,不自覺地說了句非常真實反映巴塞爾藝術展線上展廳狀況的話—「老藏家不會喜歡這樣的。」
巴塞爾線上展廳開放當下,湧入的人潮讓網站伺服器一度當機使網站無法觀看,在約半小時的搶修後隨即解決問題再次開放。圖/截自巴塞爾藝術展線上展廳網站
從目前線上瀏覽介面與使用體驗設計來看,線上展廳平台是將藝博會作為一複雜內容的事件、變得扁平而單向的替代方案。在第一天的預展中,可以發現這樣的線上展銷機制有相當多的面向亟待我們正視,而這些面向其實也匯聚指向到一個關於國際型藝博會的內涵意義、在當代究竟是什麼的問題。當巴塞爾香港藝博會因為不可抗力因素決定取消、並且同時推出線上瀏覽平台時,在其聲明中就可以看出展會方其實聰明地意識到,這個線上瀏覽現階段絕對無法取代巴塞爾香港藝博會作為實體展會、背後擁有的那些具目的性的開放式社交網絡、即時臨場的體驗以及衝動購物。目前的它離所謂的「線上藝博」似乎在技術上跟觀念上還存在著差距,然而藉著這次巴塞爾展會公司因應新冠病毒的勇敢嘗試,也給了我們討論除了交易之外、藝博會在線上、實體間的可能性。
那我們可以如何看待首次的「線上版」巴塞爾?
我有幸「參加」了由天線畫廊、博而勵畫廊、里森畫廊、STPI(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耿畫廊與TKG+等六間國際畫廊所組織的線上媒體導覽。這個奠基於畫廊間的友好關係連結而成的聯合導覽,首先就讓人意識到了我們在瀏覽有時間限制的線上平台時的互動性與體驗性。在通常且理想的情況下,展會方與展商會在實體的藝博會中協力動員各自的藏家與客群,讓群聚效應催化利益的最大化。因應藝博會的變化,有危機意識的畫廊很快地便自動安排了不同場次的線上導覽,促進對不同客群的經營。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許多地方是展商需要進行自主的動員,近一步以社群擴張社群。中小型畫廊在藝術市場的一級戰區中,似乎漸漸無法孤軍奮戰。畫廊與各種藝術機構在平常時建立友好關係、必要時成為暫時性的盟友一起做事情,已經是近年來的趨勢。除了此次六間畫廊聯合導覽的例子之外,今年年初台北當代的展前之夜,也能看到許多不同的畫廊與他們的友好機構們舉辦沙龍式的活動。
這些活動都在為畫廊與藝術工作者促進一個簡單卻重要的事情—互動與體驗。在這個看似簡單的線上即時導覽的活動中,我看到了一種突破線上展示扁平化的體驗。美觀的網頁設計跟清晰的圖檔上傳,只是線上展覽的第一步,如何創造線上即時與非即時的體驗,讓受眾真正進入這個情境,才是需要進一步去嘗試的。
在暫時性的線上平台中,如何進行有組織化的動員、並且掌握動員的效果,就目前提供的線上瀏覽系統上是難以掌控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這些瀏覽紀錄無法像Instagram的限時動態一樣,讓展商(甚至所有瀏覽者)知道有誰的注意力在哪件作品的圖片上流連,或是誰跟哪間畫廊的老闆自拍、聊天過。
六家國際畫廊的線上即時導覽頁面。圖/耿畫廊提供
里森畫廊帶來卡門・埃雷拉(Carmen Herrera)的作品〈Camino Negro〉,2017,壓克力於畫布,152.4X152.4X5cm,售價為85萬美金。圖/截自線上聯合導覽即時介面
博而勵畫廊帶來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年輕藝術家王加加的作品。圖/截自線上聯合導覽即時介面
在聯合導覽中,每一間畫廊都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介紹自己的亮點作品。圖為新加坡的STPI(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介紹展出藝術家Jason Martin時的影像,不只是呈現作品照片,帶著受眾導讀藝術家的製作過程。圖/截自線上聯合導覽即時介面
TKG+帶來藝術家泰國藝術家彌載映的作品,是線上展廳中介於繪畫與雕塑之間的少見創作。圖/截自線上聯合導覽即時介面
天線空間帶來現正於空間中舉辦個展的藝術家寒冰的作品。圖/截自線上聯合導覽即時介面
耿畫廊帶來彭薇的新作。圖/截自線上聯合導覽即時介面
在線體驗一定是再現體驗嗎?
線上瀏覽平台除了需要考量其互動性之外,很明顯地我們還需要對立體和當代媒材的作品打造友善的展示系統。以營利為目的的藝博會,其展示方式,原本就時常遭受一些非常注重藝術品展示的藝術愛好者詬病為去脈絡化、密集的作品大賣場。在這次的線上平台中,藝術品的體驗方式、觀看方式與展示機制等,都呈現扁平化的想像(而其原因不只是因為螢幕是平的),藝術的魅力消失了許多。
在這裡出現了一個令人玩味的問題:許多當代媒材的作品都曾經以數位器材製作、優化。但在這次的線上展廳中,它比實體藝博會讓展商更不願意把錄像、複合媒材、空間裝置或是數位藝術的作品展示在線上平台。照理來說,那些生來就需要螢幕的作品更適合線上展示,但當涉及到買賣與藝術品的獨特性與可複製性時,市場很明顯地並不樂見讓這些作品在線上有機會讓人截圖或是螢幕錄製。線上平台可能催化了藝術產業對展示方式的多元想像,但同時因此也因為現行藝術交易的傾向,面臨嚴重的侷限。從這個角度來看,以當代媒材製作的作品或許更需要較以往不同的商業模式。
線上平台如何再現藝博會的體驗與觀看,或是應該拓荒、建構一個不同於實體的數位體驗,端看藝博會方所希望經營的客群與目標,兩種意圖並沒有優劣之分。面對實體與線上機制,與其用「誰將取代誰」的這個角度來思考,不如從二元互補的可能性來思考一個藝博會在線上與實體所能造就的可以是什麼。以台灣的參展畫廊為例,尊彩藝術中心與首度進軍巴塞爾香港展會主展區的安卓藝術,都在自己的畫廊空間中以主題式的規劃展出原本巴塞爾香港展會的參展作品。而耿畫廊與TKG+則更以全球化困境中、藝術世界實體、線上展演機制的鏈結關係作為議題,策劃一檔直面當下時事的展覽「2020 香港巴塞爾 On-site Viewing Room:「1D31上線:後臺」」。
安卓藝術的「雅努斯」 香港巴塞爾項目展展場。圖/取自安卓藝術
尊彩藝術中心於畫廊空間中展出原本預計於香港巴塞爾進行的項目「永恆的東方符碼:戰後華人藝術」,圖為展覽之展場照。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耿畫廊與TKG+針對此次巴塞爾線上展廳的策展—2020 香港巴塞爾 On-site Viewing Room:「1D31上線:後臺」。展覽現場以半透明的隔板與空間規劃來詮釋藝博會展覽中的機制問題。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面對這次的線上平台體驗,巴塞爾展會經營的既有客群必然會因為觀看機制的鴻溝造成影響,但我也相信,它同時也會因為數位技術既有的優勢增加新的注意力。在這裡的問題,可能就成了如何在限時展會凝聚可被觀察到的社交網絡,甚至讓它在短短幾天的展會期間持續熱度。
社交場合在線上平台的缺席,可能是影響作品成交率的成敗因素之一。如果只是單純的藝術品買賣,那在當代我們其實並不需要藝博會。正因為實體藝博會這個場合充滿著曖昧的機會、模糊的虛榮、匯聚不同知識與趨勢的宣言以及利益交換,實體藝博會才成為讓藝術世界戒不掉的盛會。線上的藝術展示可以擴增和加強什麼樣的服務,以及藝術產業是否願意投下時間成本擴增自己的展銷機制,或許在當前全球疫情延燒的環境之下,很快就會有不同的實踐發生。
更多關於2020巴塞爾藝術展線上展廳的資訊詳見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你.看到它們了嗎?」- 2020《台北當代》佳作搜秘!(七) 傑奧格•巴塞利茲 Georg Baselitz
2020-03-18|撰文者:詔藝7386
「瘋狂亞洲超級富豪之藝術買買樂!」 ─ 2019香港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Hong Kong的現場觀察
2019-04-03|撰文者:詔藝5037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33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212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305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尾牙聯歡會,於台中李方艾美酒店擴大舉行
2024-11-20|撰文者: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