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時事觀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Studio 「表現の不自由展」面對審查與自由的漫漫長路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表現の不自由展審查與自由表現不自由展執行委員會

2020-04-17|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日本關於審查的歷史資料。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2020年4月18日至6月7日「表現の不自由展」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本展覽由「表現不自由展執行委員會」成員新井博之、岡本有佳共同擔任策展人,展出曾因審查機制而被視為禁忌的作品為主軸,共有6組日本及韓國藝術家參與展出,作品聚焦於戰爭罪行與殖民、天皇體制,以及福島核電廠事故三項審查議題,試圖省思審查機制在時代演變、意識形態與身份視角的交替轉換下,直視這些被掩蓋的作品事實樣貌,展開深刻的內省與對話。本展覽也是繼2019年於日本愛知三年展、韓國濟州島和平公園展出後,在同樣策展脈絡下再次展出。
日本「表現の不自由展」年表。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表現の不自由展」的策展概念源自於2012年國際相機品牌尼康(Nikon)取消韓國攝影師安世鴻有關慰安婦的作品展出事件。策展團隊遂於2015年策劃了第一檔「表現の不自由展」,展示曾受審查被視為禁忌的作品。2019年延續策畫「表現自由展:在那之後?」為愛知三年展的企畫展,聚焦「審查制度」相關議題,開展後因作品的爭議性,相繼接獲威脅、抗議,遂於開展後3日緊急閉展。雖於展期尾聲,經協商後重新開放,但已引發國際社會及國際藝術團體前所未見的討論聲浪,擔憂未來藝術表現的自由性將備受箝制。
策展團隊表示:「世界各地都傳出審查藝術創作的消息,有一部份的原因是來自於全球化,以及藝術家受到人權思想的啟蒙,進而反抗審查制度。日本的審查,與戰爭罪行及日本帝國殖民有很大的關係;歷史修正主義、種族與性別歧視於近年的崛起正是此般審查的溫床。被審查的議題不僅僅是日本地區,還包括東亞後殖民政治各地區的臺灣在內。同時,審查也與日本的現代化與淵遠的帝國歷史緊密相關。」
空いた椅子に刻まれた約束パフォーマンス _A promise carved on an empty chair_ performance 《刻在空椅上的約定》演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覽以「路徑」的方式來陳述三個與日本歷史緊密相連的審查焦點:戰爭罪責與殖民、天皇體制,以及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策展團隊說明:「「路徑」經常使用於檢視環境、歷史與人權教育的互動式行走。展覽的「路徑」會引導觀眾行經受審查的作品,並且最終通往對未來的盼望。」

戰爭罪行與殖民的認知審查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在70年前結束,但關於戰爭的殖民與侵略歷史,仍充斥不同的詮釋觀點相互競逐,其中「慰安婦」的受難議題時至今日,仍是日本社會牢不可破的禁忌。在2019年愛知三年展期間,引發日本社會最大的爭議與抨擊的作品,其中一件就是韓國雕塑家夫婦金曙炅與金運成的《和平少女像》,這一座身著韓服的短髮少女雕像,雙手握拳地靜默地坐在椅子上,旁邊的空椅子代表其他缺席的受害者,這座雕像不僅向慰安婦受害者的意志與鬥志表達致敬,也向持續聲援主張女性人權而進行的抗爭表達敬意。
《重重—被遺留在中國的日軍朝鮮「慰安婦」》重重―中国に残された朝鮮人日本軍 「慰安婦」の女性たち Layer by layer – The survived Korean women who had been left in China – Japanese military sexual slavery。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安世鴻
《重重-被遺留在中國的日軍朝鮮「慰安婦」》系列攝影作品,鏡頭下的主角是12名二戰後留置於中國的韓國慰安婦,以單色手法、特殊紙材,仔細呈現這些婦女臉上深切的皺紋、姿勢與陰影樣貌對比,試圖傳達刻畫在她們身心上一重又一重的傷疤。這批作品在2012年曾遭尼康(Nikon)中止展出,歷經三年的訴訟後藝術家獲得勝訴。
表現の不自由像になってみる Being a Statue of N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試著成為表現不自由之雕塑》。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嶋田美子《試著成為日本慰安婦之雕像》為在了解「日本慰安婦」的存在後,展開游擊式的演出,影片中藝術家身著日式和服,如雕像般靜坐於各地日本駐外的大使館、紀念碑等地演出。另一件影像作品《試著成為表現不自由之雕塑》為抗議2019年「表現自由展:在那之後?」展覽被迫關閉後,與藝術家莫妮卡.梅爾(Monica Mayer)共同發起的照片徵集活動,由民眾扮成《和平少女像》拍照上傳到臉書粉絲專頁,收到約有160張相片共同響應。
《強行帶至群馬縣之朝鮮人追悼碑》群馬県朝鮮人強制連行追悼碑 Memorial monument of forced displacement of Koreans in Gunma Prefecture。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白川昌生
《強行帶至群馬縣之朝鮮人追悼碑》作品,以發生在日本群馬縣一座紀念在日韓國難民的紀念碑,因遭抗議被縣政府拆除的事件為概念,藝術家製作一件與紀念碑外型大小相似的作品,但卻以白布層層覆蓋,無法看見紀念碑的確實形貌,如同國內社會企圖將受害者從歷史上抹除掩蓋。這件作品曾於「2017年群馬當代藝術展」以作品主題涉及進行中的法律爭端為理由,被拒絕展出。

觸及天皇形象的爭議審查

焼かれるべき絵 A Picture to be Burned 《應該被燒毀的畫》。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日本史實中紀載不少因被視為冒犯天皇形象,而受流放、侵略或責罰的事件,策展團隊特別揀選出相關事件的歷史文件與說明,藉由閱讀反思過往權威與受查禁的緣由,檢視是否因時代的遞嬗而有所轉變。
嶋田美子版畫作品《應該被燒毀的畫》為回應1986年藝術家大浦信行的作品受到富山美術館審查並燒毀而創作,畫面刻意製造焚燒後的痕跡,看不到畫中人物的面貌,但從身形及軍裝的外觀特徵,似乎為日本裕仁天皇的肖像,影射當初燒毀作品的行為,其中消失的臉孔暗示著二戰罪責的歸屬議題,為愛知三年展期間備受矚目的作品之一。

福島核災汙染的疑慮與審視

《吶喊和低語—福島:紀錄與記憶》叫びと囁き フクシマ:記録と記憶 Cries and Whispers–Fukushima_ Records and Memories。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吶喊和低語—福島:《紀錄與記憶》攝影作品為長期關注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災的獨立記者豊田直巳所拍攝,紀錄一系列裝滿受輻射污染的廢物集裝袋,以及被迫與廢料共存的動物等影像,這批攝影作品曾於2018年向日本大田區提出展覽申請時,被視為「政治活動」而遭到拒絕,後經藝術家抗議及媒體報導後才重獲展出許可。
永幡幸司 NAGAHATA Koji《福島音景》福島サウンドスケープ Fukushima Soundscape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永幡幸司則透過調查福島各地區的音景,製作成影像作品《福島音景》,收錄核電災區內域寂靜的森林、除汙工作的聲響等,批判性的檢視文明與人類活動所遺留下的軌跡。由於藝術家在創作自述中提及福島大學的除汙工作欠佳,導致這件作品於2013年千葉縣立中央博物館展出時遭到審查與修改。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表現の不自由展》主視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策展人介紹:

新井博之  ARAI Hiroyuki 擅長藝術、文化及社會評論,為日本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成員。
岡本有佳  OKAMOTO Yuka 作家、文化活動製作策畫,表現不自由展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
本館原定於展覽期間邀請策展團隊來台並辦理系列座談會,惜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無法來台,期待疫情過後能再次邀請策展人來台見面交流。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表現の不自由展審查與自由表現不自由展執行委員會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0

0

5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