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再見 | 林冠名個展
2020-05-07|撰文者:採訪及文字整理/吳家瑀
現今數位影像無所不在;我們習慣在洪流中迅速瀏覽,概略汲取虛實深淺、觀照他方彼時。然而,當感官蜻蜓點水般識讀,或耽於人為的極致清晰,影像是否還有被深刻銘記的可能?2019年個展《再見》,林冠名提供一種辯證影像與現實關係的感知體驗,邀請觀者回歸細品尋思的時間,重新看待世界。
藝術家 林冠名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再見,影像的「再現」抑或「創造」?
林冠名的作品向來手法簡約,極富詩意,其錄像展現純粹的平面感和紀實性,乍見是捕捉稍縱即逝的片刻,卻是藉此瞬間,曝顯現實與影像的感知間隙。追溯其影像經驗探索,林冠名從大學就讀美術系談起:「當時帶著DV到處亂拍,察覺到影像帶來的臨場感,與繪畫所能給予的不太一樣。」直到2011年作品〈下一秒的靜止〉捕捉廢水池裡金魚屍體進出景框的漂流動態,更加敏感於影像和現實之間的落差:「當下我也沒想太多,只是再回去重看影像,突然意識到,影像在拍攝當下就改變了一些東西。」因此,展名「再見」透過兩層含意回指這般的經驗感受:「一層是拍攝影像後,那個時刻再也不會回來;另一層是,透過影像,又重新再與那個『現實』相遇」。本次個展延續林冠名對影像本質的思考,更多的是作為數位紀年的影像工作者,對影像拍攝及其後製如何中介、轉換感知經驗的感受。
後製佈局,感知思辨
現今無論拍攝技術或是再現的載具,都隨著時代更迭轉變,因此對林冠名來說,「影像是什麼」,意義也已不同以往,其本質主要是時間,「但時間之外,還有很多異質內容在裡面不斷變化,後製修圖便是其一因素」。於是他在一件名為〈漣漪〉的攝影畫面挖出缺口留空,僅剩湖面波紋,本該現身的鴨子,以〈覓食〉一作出現在展覽邀請卡上。兩者之間演示了電腦繪圖的「剪下」、「貼上」功能,藉此讓觀眾推敲影像玄機,「我希望兩個畫面的關係被意識到。」然而,觀眾並無所覺,也從未質疑展場中不見展覽主視覺宣傳作品,實驗影像的時代特質之餘,也意外測試出大量閱讀影像因而麻痺的感官。
個展中細膩安排影像懸置於現實和異度的矛盾狀態,挑動觀眾感知微妙的神經。林冠名回憶,「要說比較特別的,是〈暮〉的閃爍會讓大家以為影像是縮時攝影」。錄像作品〈暮〉以每秒24格的連續的濾鏡切換,召喚出現代人使用IG或臉書的影像經驗,「大家對於時間的感受還蠻強烈的,影格快速切換產生頻閃效果,讓人以為時間被壓縮、以為海浪特別快,或是以為夕陽的速度加快,但其實那是正常的速度。」作品意在揭顯影像的風格套路如何豢養個人感官,引人思辨實景和擬真、寫實與數位的距離。
觀看的時延,看海的日子
現今人們追求高解析度的數位真實,不再關照現實景象,對於龐雜超量的影像也是過目旋即遺忘。面對這樣的觀看習慣,林冠名試圖以平靜恆常的遼闊海景,喚回感官的深情專注。「海滿有趣的。不管小說或散文內容,寫到要抒發心情,就會寫這個人去看海。」而相較於山或其他風景,海其實不易親近,「除非識水性好,否則我們在海邊,一般最多能做的也只是看海」。此種保持距離的觀看和抒情,也是此次個展對於影像觀看,所欲提出的精神旨趣,呼應林冠名所說:「面對影像,我比較希望它是一個風景。我再現這個影像,是希望它成為另一個真實,它不見得會告訴你任何事,也不會有故事或是紀錄片和電影式內容,它就是影像而已」。動靜對照的雙聯幅作品〈永恆清晰的模糊〉,畫面皆取自同一處海景。左幀錄像擷取右方攝影的局部格放八倍之多,呈顯極度模糊的畫質,一是藉此反思追求高解析和銳利度的當代影像潮流,另一方面,「不同於平面攝影仍舊是靜止狀態,我以錄像還原這樣一個巨大風景,其實是想透過這種時間的過程,讓觀眾可以更沉浸在其中的環境裡面。」
展覽收尾在〈終將雲消霧散〉,體現林冠名感受時間的方式。自2011年個展,此作品開始啟動電腦即時運算累計秒數,將時間的流逝視覺化呈現於眼前,吸引我們駐足讀秒,同時還在不斷增加。在影像即生即滅的年代,藝術家展現其想望的感性,試圖在影像與觀者之間,尋找以時間兌換的各種可能。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頒獎之後:獎項的分眾化與典範轉移─第18屆台新藝術獎後記
2020-06-18|撰文者:陳晞、王玉善4308
第18屆台新藝術獎揭曉及得獎理由,視覺、表演及年度大獎揭曉 再拒劇團《明白歌》舉重若輕吟唱沉重歷史獲年度大獎 三大獎反映當代社會議題
2020-06-0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179
第18屆台新藝術獎揭曉: 再拒劇團《明白歌》獲年度大獎,陳以軒、《群眾》各獲視覺、表演藝術獎
2020-06-06|撰文者:陳晞4689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2082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6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