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0-05-07|撰文者:採訪及文字整理文/許祐綸

在現代物流體系中,為保持品質,以一系列手法,讓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全程,處於恆定低溫的適宜條件,這供應鏈系統以「冷鏈」為名,應用廣泛。然而,字面看似冰冷,這物流步驟裡,除了生產體系各切面的串連,還有「人」作為勞動者的存在。若生產線的改善仰賴縝密控制,這精密體系中的「人」,又該如何被思索與理解?
藝術家 侯怡亭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個體與集體生產的複雜網絡

2019年侯怡亭在北美館的個展以此為名,將過去三年於不同地區訪查製作的作品及現場行為交織串連。成長於70年代高雄,侯怡亭對家庭勞務、代工、集體生產機制,還有個體尤其是女性在集體生產結構的位置,對應在全球化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的角色,有許多思考探問。「對我來說,集體的協作工作,不一定是要一群人在現場密集的服務勞力,也可能是一個人或個人與不同角色產生的關係。」
近年侯怡亭造訪了墨西哥紡織加工區與小型工作坊、台灣鐵路局便當工廠、哥倫比亞跨國切花工廠、雅加達社區家庭代工、裁縫腳踏車聚落,以藝術家身份穿梭其中,探索人與現代社會諸多生產系統的層層關係,同時,也辯證著藝術體系中的生產與價值意義交換。在個展「冷鏈」中,她結合不同地區踏訪經濟物生產的作品與行為展演,延續2009年起與代工者合作生產的方法,用三個「工場」為展場佈局,既涵蓋「冷」指涉的溫度與控制意象,也透過「鏈」之概念在美術館空間串接對照。

以「工場」串接起的勞動辯證

「第一工場」中,侯怡亭委託台東女子監獄自營作業科的電繡班收容人,將刑期、上下工時間等生命數字化作公式打散重組,電繡裁縫至帆布,以《矯正藝文館》(2019)為作品命名,討論現代監禁制度中,監禁身體勞動的成果與規訓機制。曾就讀女子家政專校,侯怡亭追溯女子教育起源,發現女子監獄矯正課程與女子學校課程編排幾乎相同,她有意識地將收容人藝品加工勞動納入藝術生產流程,再於產場並置以銀箔絹印製作的《刑務所之演化》(2019),以不同監獄空間圖像,和十字形展場巧妙對照。展覽破題作品《冷鏈》於旁側展間,為哥倫比亞切花工廠訪查之作,作為不同區域生產方式的交叉對照。
第二工場以2015年開始的「代工繡場—歷史刺繡人」為軸線,將日治時期女子教育黑白檔案照片作為基礎,徵求參與者共同在歷史照片刺繡加工添上色彩。侯怡亭以「勞動」穿針引線,將人與檔案、展覽現場與歷史攝影當下、藝術生產契約下之勞動及殖民視角的女子教育,透過繡線縫補;相對於第一工場中勞動者的不在場,「代工繡場—歷史刺繡人」參與者與藝術家簽訂契約,於展覽三個月期間提供至少16天、90個小時時數在場縫繡,展覽後作品則歸參與者所有。展場外牆錄像作品《White Uniform》 (2017),另以台灣鐵路便當七堵工廠訪談為題,將台鐵廚房員工訪談影像,交織著白色制服的廚房作業員的行為演出,參考七十年前鐵路便當包裝,於工作檯重複剪下海苔加工製作便當。
第三工場的錄像及裝置《拼裝城市》(2019),則是由2017年於雅加達的計畫而來。藝術家在當地訪談家庭代工生產體系,過程中發現散佈城市街頭、特殊拼裝的裁縫腳踏車,爲城市裡需要衣物縫補的人們提供服務。這特殊裁縫社群誕生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逐漸創造出小規模經濟模式。侯怡亭與這些街頭裁縫師傅訪談,詢問他們如何想像縫補政治經濟變化中的城市破敗;裁縫師傅們分享雅加達複雜政治經濟觀察及街道工作經歷,也在印有城區破敗建築的帆布上繡補色彩,完成一場參與式的影像。

藝術家與藝術體制的穿梭謫問

展覽中不同展間與作品交錯對照,藝術家的身份穿梭其中,也將藝術體系的謫問層層套疊,將精準控制下的生產鏈延伸到藝術生產,交錯出層次複雜的批判空間。侯怡亭不避諱對藝術家身份的諸多自省與自我批判,「從日常商品經濟物,到藝術創作與傳遞,諸多角色都在特定套路架構下運轉者,這之中生產的是什麼?還可以怎麼生產?這個製造是否必需?為何而發生?」她反思一個展演形成背後的諸多激盪,以及在藝術機構中難以直面的社會現實,提醒自己不讓藝術的思考與創作成為模組化的產製;回歸身歷其境感受、同人與環境的共處,如同針線穿梭回返,作品從未是終點。

第18屆台新藝術獎 侯怡亭台新藝術獎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2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訪談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