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特展策展

「穿孔城市」重新剖析都市中被遺忘的美麗與哀愁 走進「穿孔城市」,揭開最赤裸的記憶與想像

台北當代藝術館穿孔城市黃海鳴

2020-05-22|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現地共同討論組合製作的穿孔藝術家聚落計畫】

陳宣誠 Eric Chen,《剖視島 Section Assembly Island》。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步登公寓」為60-70年代大量興建的四、五層樓無電梯集合住宅,為臺灣住居形式邁向現代化的重要建築樣態。陳宣誠《剖視島》即是以「步登公寓」為原型,建構出一座似剖面的層疊空間集合,伸展設置於展場中央,觀眾可隨著空間路徑的導引產生不同的視角立面,甚至往上至屋頂俯瞰整個展場,藉以逐步想像建築/藝術作品內外空間的對應關係。同時,《剖視島》也緊密結合了藝術家郭奕臣與朱駿騰的作品,乘載了作品間相互穿透與連結的可能性。

【城市中的衰敗公寓聚落及聚落中的另類社群鏈結】

陳伯義 Chen Po-I,《步移景換‧華江陰陽  Yin Yang Huajiang─Wandering Scenes of the Collective Housing》。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陳伯義《步移景換‧華江陰陽》以建於70年代的華江整宅為主角,利用攝影的光影以類似卷軸的長幅方式呈現,觀者隨著攝影師的視線與身體漫遊,移轉穿梭於建築與城市之間的交互關係,以及公共與私有空間的內外曖昧狀態。
洪譽豪 Yu-Hao Hung,《無以為家 Wanderland》。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洪譽豪《無以為家》取材自萬華的騎樓空間,以3D 掃描紀錄騎樓內交織著攤販、過客、住民、遊民等常民生活場域,將人們生活的軌跡進入了時間之流中,讓每個瞬間都不斷連續與綿延。
鄧雯馨  Teng Wen Hsin,《牆角窸窣囈語 Murmur and Whisper》。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鄧雯馨《牆角窸窣囈語》重現了工作室的場景,蒞臨這個空間內的人們串起無形的關係網絡,依附在這個空間宿主身上流動、蔓延、滲透,透過聲音與影像裝置,打造一個可視場景,一層層互依存在的對話,於空間中共生。
陳毅哲  Yi-Che, Chen,《觀星者:2014─2020 Stargazing  2014-2020》。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陳毅哲《觀星者:2014-2020》展示100多張拍立得拍攝的肖像,是藝術家於淡水及三重經營展演空間時,所往來認識的人際網絡,也是與該空間場域的記憶串聯,宛如恆星的運行軌跡與體系,在城市中某個偶然時刻交織與相遇。
唐唐發Tang Tang-Fa+ FIDATI (PINDY WINDY),《印尼雜貨店在台灣 Indonesian Grocery Store in Taiwan》。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唐唐發與FIDATI (PINDY WINDY)共同創作《印尼雜貨店在台灣》陳列一系列乘載著印尼家鄉情感與生活文化習慣的物件,其中印尼捏麵人偶為PINDY在臺灣擔任看護期間學成的捏麵人手藝;印尼皮影戲偶則是唐唐發根據《羅摩衍那》故事所繪製而成。在這些物品背後所蘊含的情感與文化交流價值之下,這間雜貨店也成為了臺灣民眾認識在臺印尼人的櫥窗。

【被快速進步科技所穿透扭曲改變的自然城市世界】

郭奕臣 KUO I-Chen,《這是人類的一小步,物種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kind, One Giant Leap for Species》。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郭奕臣《這是人類的一小步,物種的一大步》以始祖鳥圖像、人類首次登月的蘇哈相機、米格戰機與各式物種的鴿舍裝置,象徵人類從爬行類過渡到鳥類的太空競賽,試圖研究物種在面對各種極端與過渡的狀態下,所產生的對抗與演化歷程,以及科技的輔佐下所造成物種與物種間的變異生存狀態。
另外挑戰當代館的展示手法,在當代館廣場正門口矗立一座旋轉階梯,拾級而上可以見到廢棄中央通訊社員工宿舍檔案照,以及電視牆上閃現首架米格15戰機投奔自由墜毀畫面;這每一步彷彿都在追尋一個近烏托邦的「登月」行動,究竟會引領人類與物種踏上甚麼樣的未來?
吳宜樺《裡外急轉彎的D場景 》作品彷彿是一場災難後的現場,日常熟悉的機車等物件如化石般被水泥凍結,部分物件被繪製上如電影特效的綠幕顏料,影射當代數位文化裡大量氾濫的合成影像景觀如何穿透我們的日常感官,呈現人工智慧時代下被風化的消費文化景觀與當代人存有經驗的極端虛構性。

台北當代藝術館穿孔城市黃海鳴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1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