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國際新聞

個展時事觀點

後隔離時代的參與式藝術,李明維作為方法:李明維回顧展「禮 Li, Gifts and Rituals」於柏林開幕

李明維後隔離時代柏林參與式藝術關係美學

2020-07-08|撰文者:陳晞

後隔離時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展現著全然不同的樣貌。臺灣行為觀念藝術家李明維正在德國柏林應用藝術展覽館(Gropius-Bau)展出的「禮 Li,Gift and Rituals」回顧展在全球隔離的當下,正成為世界各地博物館思考如何在各自的隔離狀態平息後運作的藍圖。

李明維作為方法

今年年初甫參加泰特現代藝術館的二十周年特展後,回顧展「禮 Li,Gift and Rituals」由柏林應用藝術展覽館館長羅森塔爾(Dr. Stephanie Rosenthal)帶領策展人莫洛伊策展,從5月11日至7月12日展出李明維從90年代迄今15件作品,包括「魚雁計畫 」、「補裳計畫」、「共餐計畫」、「旅驛計畫(2001)」及新作「我們的和平國度」等重要作品,預計2021年將前往慕尼黑知名維拉斯托克美術館(Museum Villa Stuck)展出。
藝術家李明維於展場。©Gropius-Bau
柏林應用藝術展覽館(Gropius-Bau)宏偉外觀。圖/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提供
7月4日(星期六)午后,臺灣駐德國大使謝志偉伉儷與文化部派駐德國的文化組同仁獲邀出席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Guernica in Sand)」作品創作活動並由策展人莫洛伊(Clare Molloy)全程陪同解說,「德國總理府文化與媒體政務委員(相當於文化部長)」格吕特斯(Monika Grütters)亦是受邀出席貴賓。
「如沙的格爾尼卡」作品鋪滿整個「柏林應用藝術展覽館」地面樓中庭樓板,氣勢磅礡。原作是知名畫家畢卡索為紀念1937年西班牙內戰時遭德軍轟炸的西班牙名城「格爾尼卡」所創作,象徵文化對暴力的對抗。李明維的「如沙的格爾尼卡」以沙畫形式再現畢卡索「格爾尼卡」,只是李明維的作品仍有未完成部分。該部分即是邀請觀眾在沙上行走,作品隨著觀眾的參與而演化。最後藝術家與表演者將再掃過沙子,作品維持這種狀態直至展覽結束。希望以另一種角度審視傷害與犧牲,期待在浩劫餘生後,再次看到背後的轉化力量。
李明維(左一)及策展人莫洛伊(左二)向謝大使伉儷及文化組李組長(右一)解說。圖/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提供
參觀民眾向李明維致意。圖/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提供

李明維作為一位以關係美學聞名的當代藝術家,在數十年來的的展覽與創作中,幾乎每件重要作品都是透過觀眾的參與作為能動的因素,進一步「完成」作品。也因此李明維的創作往往具有持續性的表演,或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觸覺感官元素。例如《客廳計畫》、《晚餐計畫》與《睡寢計畫》等,都邀請民眾於美術館空間中,進行日常中充滿生活感的行為。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當下,互動的關係顯得格外珍貴。但是,這個展覽在當前的狀況執行,比大多數時候更為複雜且困難得多。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與互動,包括床的共享空間,有衣服要交換...等。在任何館舍都不希望增加傳染風險的時候,參與式藝術可以如何允許在美術館內發生?為了因應李明維的參與式創作,館方為展覽制定了新的衛生措施。
李明維創作中的各種裝置方式,無疑是在孤立和身心惶惶的時代中的慰藉。 在客廳計畫(2000/2020)中,訪客可以與由藝術家挑選的主持人坐下來,主持人佈置個人收藏品(在此次展出的其中一個版本中,主持人Katrin展示了她的聖誕節裝飾品)。 在修訂版本中,一次只能一個人坐在沙發上。 
《睡寢計畫》是展覽中最古老的作品之一,藝術家邀請兩位被隨機選中的陌生人,一起在博物館裡過夜,並要求他們將家裡床頭櫃上的物品丟在後面。在此次的版本中,李明維和館方達成了折衷方案: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貢獻了自己的私人物品來完成該項目。
舞者演繹如實曲徑(Our Labyrinth)作品。圖/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提供
謝大使夫人王齡慧獲邀體驗「聲之綻(Sonic Blosson)」聲樂演出作品。圖/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提供

回到不再相同的日常

葛羅皮亞斯博物館的館長羅森塔爾表示,李明維的創作以談話、傾聽與關心為主,因此在這次的展覽因應措當中,官方主要在思考的安全問題有兩個,「有哪些措施能使每個人安全,同時有哪些措施能使每個人『感到』安全。」 但是,將衛生措施整合到藝術裝置中是個難題,在人們對於疫情警覺的環境當中,李明維創作中的舒適性與親密感如同手中的薄瓷一般易碎。
在展覽開始之後,李明維還與渴望了解該展覽計畫如何在後隔離時代運作的博物館從業人員進行對話。「我的許多策展人朋友都渴望了解如何管理這場演出。」「我的部分創作是關於交流的,所以這很適合我,現在我已經成為了掌握這些特定知識的渠道。」李明維說。
李明維《睡寢計劃》於德國柏林應用藝術展覽館「Li 禮(Gift and Rituals)」回顧展。 ©Laura Fiorio
李明維,《織物的回憶》。©藝術家與Gropius-Bau

在這個回顧展開始之前,館長羅森塔爾和她的策展團隊對李明維的觀念和工作過程有非常清楚的了解,甚至連保安人員和博物館管理部門也是如此。藝術家曾與他們進行過多次的討論會,以吸收這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及其團隊的結構,並分享自己的工作過程。這種默契與互信基礎的建立之下,個展執行時的線上交流與溝通成本相對容易地多。
「禮 Li,Gift and Rituals」似乎為策展人和機構提供了一定的安慰,他們認為新的常態可能會阻礙比繪畫展更具實驗性的東西。羅森塔爾說:「表演藝術將遭受最大的損失。」 「現在美術館很難計劃類似的展演,不同的工作者共處一室會造成潛在的危險。另一方面來說,運輸的需求與考量減少,也讓計畫可以更加靈活。儘管從美學上講,這可能很困難,但是從概念上講,它是可行的。消毒成為另一種儀式。隔離玻璃則成為關懷的象徵。」
現場受邀民眾踩踏在「如沙的格爾尼卡」沙畫作品。圖/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提供

李明維後隔離時代柏林參與式藝術關係美學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0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