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0-07-30|撰文者:詔藝

自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起,至今已持續超過半年,對全球人類社會影響重大,也順帶大舉改變藝術圈的生態。日前,由主辦單位〈典藏ARTouch)所策畫之典藏藝術產業論壇,以〈疫後台灣藝術市場的機會與挑戰)為題之研討會,吸引了眾多關心台灣藝術市場發展的藝術相關從業人員共襄盛舉。筆者有幸於論壇中分享個人看法,但因時間倉促,希望可藉此文以較為完整的方式,分享這幾年間藝術市場上變化的個人觀察。由於個人觀點難免因所關心事物角度不同而難以全面,以下整理節錄當天發言內容,並進一步闡述緣由,期待有拋磚引玉之效,盼能引發各種觀點進一步的討論。
另須強調者,既然論壇討論主軸為「藝術市場」,本文即是從一位藝術市場觀察者與參與者的角度,分析後疫情時代國際藝術市場可能發展的方向。換句話說,本文焦點將偏向從「商業角度」切入議題,身處於超扁平資訊的時代,以西方藝術市場為主流價值的競爭規則下,現正在藝術市場中發生的變動有哪些?區域性藝術家和藝術從業者可以如何進行「可持續性」(sustainable)的競爭?
Eddie Martinez作品。詔藝 攝。©Eddie Martinez   Courtesy PHILLIPS

1. 全球藝術創作脈絡統一化

在網際網路(也有稱「物聯網」)的普及化、資訊傳輸費用的平價化之後,除了部分網路受高度控管的國家和地區外,「公開藝術資訊」(不包括在人類社會中永遠也無法完全消彌的「行內情報與知識」)的流通速度,已經達到接近全球無時差的程度。這樣巨大的改變,前所未有。
網際網路的普遍化對於創作者最大的影響,或許在於人類美學觀念上「差異性」的大幅降低。這可以從跨國網紅網美的審美標準逐漸趨於一致,以及人類固有因追求安全感而產生「從眾心理」快速擴張的各類事件中,得到驗證。因此除了文化和學術工作者,有其「專業上任務」非得自立門派,嘗試主導所謂的「文化話語權」外,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者皆不得不依循「主流藝術史」的原則和規則來創作,才能在同一脈絡的標準下被檢視,並被絕大多數的受眾接受。這樣的觀點和結論或許不見得「政治正確」,但這樣的事實在可預見的十幾年內,似乎難有迴旋的餘地。此時,藝術家們是否具有足夠強烈的獨特風格、創作語彙以及創見,將成為長短期內被看見的關鍵因素。
Stephan Balkenhol作品。詔藝 攝。Courtesy Mai 36 Galerie

2. 藝術品價格的透明化

COVID-19疫情發生後,藝術市場相關新聞與評論中,無不強調在各國管制疫情擴散的行政手段下,因無法舉辦展覽、藝博會,或拍賣的現實,促使藝術品線上銷售的比重越來越高,次數越來越頻繁,交易作品數量和銷售金額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習慣於網上購物的「年輕消費群」(多數報導將之定義為40歲以下,即1980年後出生者)對於藝術品消費的貢獻度,對於交易商將越來越重要。藝術品的線上銷售對於消費者而言,最大的改變在於作品價格資訊的透明化。
在藝術品線上銷售尚不普遍的十幾年前(比較有規模者如美國的Saatchi Art,日本的Tagboat等),除了部分歐美日和大陸一級市場中的低價位(因各國實際所得、可支配所得,以及物價指數差異甚大,姑且以artprice、Artnet和Artfacts等可信度較高、具數據基礎,以及國際拍賣公司近年來市場區隔上的分類而言,以10,000美金以下作為標準)銷售有公開明確定價外,一級市場藝術品的交易價格多透過詢價獲得,箇中奧妙,堪值玩味,但甚受詬病。

後疫情時代國際藝術市場趨勢分析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1

1

6

厲害

16

猜你喜歡

view all

國際新聞

台灣當代藝術市場 全球第5

2013-10-29|撰文者:王士源1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