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傳統書畫個展藝文跨界現代藝術

以繪畫中的肌理性,回應中國現代畫運動─黃歌川的藝術絲路與思路

黃歌川臺灣前輩畫家中國現代畫生活禪蠟染

2020-08-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陳晞編輯整理

回望20世紀中葉戰後以降,黃歌川作為一位活躍於藝壇、創作類型多元的前輩藝術家,是保守年代中的創新者,至今欣賞這些跨越世紀的作品,充滿藝術家特有的魅力。
去年適逢黃歌川老師百歲紀念,佛光緣美術館舉辦「跨域與融合—黃歌川百歲紀念巡迴展」。首站佛陀紀念館,今年巡迴至台北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帶來的近百件作品當中,有許多封存超過三十年的重要作品,琳瑯滿目地呈現在展場中。
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跨域與融合—黃歌川百歲紀念巡迴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畫展開幕式當天,由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暨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館長滿謙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時,推崇黃歌川用不同的媒材,把東西方美學融合、同時把古今、藝術與禪也融合在他的畫中詮釋禪法。開幕同時舉辦座談會,邀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學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員呂松穎等藝術史專家,與黃歌川長子黃河清對談,釐清藝術家的創作與當時藝術場域和現代畫方法之間的關係。
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暨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館長滿謙法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開幕座談會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肌理性」作為黃歌川在中國現代畫的實踐方法

廖新田說,「黃歌川重視畫面的肌理性,肌理可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從黃歌川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創作上對肌理的追求,是無與倫比。」廖新田對黃歌川創作中的肌理性視為藝術家參與中國現代畫運動的一種實踐方法。「黃歌川先生其實並沒有離開這個現代繪畫運動,」廖新田說,只是他更強調於生活藝術化 。藝術家創作中的肌理與抽象性,跟劉國松的抽筋剝皮皴與陳其寬的拓印等創作方式對照的話,可以發現六〇年代至七〇年代有許多藝術家都在透過肌理的變化,去表現東方繪畫的精神。[註]
國立歷史博物館廖新田館長(右)、黃歌川長子黃河清(左)於座談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黃河清補充說明道,黃歌川以冰裂紋蠟染的肌理,表現現代東方繪畫藝術,在國內外展出與雜誌發表作品,是藝術家作為中國現代畫運動參與的實踐方法。
呂松穎就廖新田所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回應,當時黃歌川對生活題材的感觸,使藝術家選擇了讓創作融於生活之中,與歐美正流行抽象表現主義不同,是他在美學上的一種選擇。而廖新田所提出的詮釋,也代表著黃歌川的藝術創作值得後人進行學術研究,進一步補完臺灣戰後繪畫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員呂松穎。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黃歌川參與臺灣戰後藝文發展、藝術創作獲肯定

在座談會中,對黃歌川與戰後臺灣藝術場域多有研究的呂松穎表示,黃歌川在臺灣文化發展開始蓬勃的年代中,也積極參與並見證臺灣戰後藝文發展的變化。
黃歌川在1955年臺灣首次個展的主辦單位「華美協進會臺灣分社」,即是1926年由胡適、杜威等人倡議、以庚子賠款的部分經費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與美國新聞處並列為美援文藝體制時期,引介西方藝術和國內當代藝術的重要藝文機構。
黃河清補充說明,1950 年代末期,黃歌川參與臺灣現代繪畫運動,協助建立臺灣重要美術組織,1959 年黃歌川與王藍、李澤藩、席德進等人共同組織「中國水彩畫會」。1962年與沈耀初、林玉山、傅狷夫、楊英風、朱德群、藍蔭鼎等人籌組「中華民國畫學會」。1970 年與方向、吳昊、陳其茂、楊英風、李錫奇、陳庭詩等人成立「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參與「中國美術設計協會」與「中國攝影學會」擔任理事等。
1970年黃歌川參加美術節大會,圖翻攝自「跨域與融合—黃歌川百歲紀念巡迴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1959年,黃歌川40歲,因應國民政府來台後第一個成立的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偕同席德進、陳庭詩、李錫奇、吳昊等人代表中華民國以自由中國的名義,參加第五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此外也參加西班牙官辦現代藝術展等國際大展,在國內也以免審查身份參加全國美展。
1970年代,美國新聞處也特別安排黃歌川帶著作品與象徵太空競賽時代起點的美國阿波羅12號(Apollo 12)三位登月太空人見面,並將作品贈與美國航太暨太空總署(NASA),從這些重點事蹟即可證明,黃歌川的藝術精神是持續受到官方機構肯定的。這樣的展覽與交流經歷,也反映著他在戰後臺灣現代繪畫思潮中的實踐。
1970年黃歌川與美國登月太空人贈畫合影。圖/黃歌川藝術工作室提供

追求肌理性,以冰裂紋蠟染畫為例

黃歌川對於蠟染有著深入的研究與常識,他的蠟染畫與東南亞傳統的蠟染方法不同之處,在於對蠟的肌理在畫面上的掌控。蠟可以防止顏料滲入基底材,溫度是這個媒材的控制因素之一。因為蠟凝固之後收縮或刷子搓壓展生的裂紋是不規則的,藝術家就必須依照美感經驗讓顏料滲入縫隙,產生不規則的「冰裂紋」紋理。
呂松穎認為,黃歌川改良工藝的技術性納入創作方法。跨域於工藝性與藝術性之間,是黃歌川作品較同輩特殊的一面。
黃歌川,〈叢林〉,冰裂紋蠟染畫,64X45cm,1982。圖/黃歌川藝術工作室提供
黃歌川,〈霜月冬氣潔〉,冰裂紋蠟染畫,62X48cm,1970。圖/黃歌川藝術工作室提供

黃歌川認為華夏文化的蠟染在第一次絲路之旅,傳到印尼、日本之後,被許多國家發揚光大,今天在許多東南亞、中亞與歐美國家中,蠟染已然成為繪畫方式之一。黃歌川希望自研的著重肌理性的蠟染新技法,向外推廣,以臺灣出發,作為第二次絲路之旅。呂松穎說,臺灣確實也有輸出文化的條件,可從臺灣「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文化輸出,「因為臺灣融合了許多文化元素,包括明清以來的傳統文化、日本文化、歐美現當代藝術方法等,黃歌川各種媒材的創作,其實也是試圖要將這些不同文化的元素,用繪畫表現出來。」
本次展出,特別邀請藝術家熊妤在會後進行導覽。她以同為創作者的心境思考黃歌川的實踐,對大師將東西方兼容的色彩與層次處理方式十分感佩。「他在底色的處理、在冰裂的處理,都在自然中納入人文創見。」熊妤說,在當時以蠟染作為穿透力的抽象展現,可以見得黃歌川對於技術與畫面的掌控能力是獨特的。
藝術家熊妤。圖/黃歌川藝術工作室提供 熊喆攝影
黃歌川一生創作多元,不只在繪畫創作上有不同階段、精神和方法的實踐。他也如藍蔭鼎、楊英風等藝術家一樣,曾畫過漫畫,當雜誌編輯等文化工作,為致力於生活藝術化的創作中增添多元發展的面向。黃歌川作為一位曾在20世紀下半葉活躍的創作者,透過舉辦百歲紀念巡迴展,重新被發掘出來,也代表著臺灣在面對如黃歌川這般的藝術遺產,還有更多的未竟之業。
[註]:援引期刊論文2019, 9〈拓印「東方」—戰後臺灣「中國現代畫運動」中的筆墨革命〉,《風土與流轉:台灣美術的建構》。台南:台南市美術館,頁219-257。ISBN 978-986-5415-02-0
【跨域與融合—黃歌川百歲紀念巡迴展(台北場)】
Transdisciplinarity and Fusion KO CHUAN HUANG Centennial Memorial Touring Exhibitions
展覽日期│2020-08-01 ~ 2020-11-01
展覽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
展覽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 327號10樓之1
跨域與融合—黃歌川百歲紀念巡迴展(台北場)主視覺。圖/黃歌川藝術工作室提供
延伸閱讀
《跨域與融合》黃歌川百歲紀念展 於高雄佛陀紀念館開始巡迴  文/ 林侑澂

 

黃歌川臺灣前輩畫家中國現代畫生活禪蠟染
REACTIONS
喜愛

4

好美

1

1

1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