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語彙與觀念性的邊界再造-「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膠彩、油畫、水彩類)的展望與趨勢
2020-08-04|撰文者:王玉善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全國美術展」,自民國100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經邁入了第十屆,期間扶植了許多台灣優質的藝術家,並提供民眾多元的藝術觀點及視角。同時其也為藝術創作者爭相角逐獎項的標的,如今年就由989件的作品當中,評選出11類的金、銀、銅牌獎共32件,顯示其品牌內容已深耕於台灣人民的心中。另一方面,為了讓大眾更理解今年作品的趨勢及風格,也特別舉辦了「藝氣賀成-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系列活動,讓觀者一睹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及作品表現。再者,也藉由線上播出「零距離」主題的得獎者們之紀錄片,讓藝術內容可以觸及更廣泛的場域,達到藝術生活化的效益。
為了讓大眾更加理解得獎者們的創作內涵,國立台灣美術館特別舉辦了「藝氣賀成-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系列活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國立臺灣美術館以「零距離」為主題的紀錄片於線上播出,讓藝術內容可以觸及更廣泛的場域。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交流分享會的第一場在7月25日(六)舉行,分別請膠彩、油畫、水彩獎項得主進行作品內容說明,雖然部分藝術家因在國外及有事情未能出席,但在邀請評審委員參與討論與引導的情況之下,也讓藝術形式上的疆界有更多議題性的延伸及思維上的突破,誠如國美館館長林志明於交流會舉辦前的引言所表達的開放性思維般,全國美術展承載著台灣當代藝術的趨勢及期待,也會隨著時代的推演,而逐步調整它的機制及呈現方式。以下分別說明此三類媒材於交流分享會上所提到的發展面向與觀點。
題材敘事性的「再脈絡」與媒材可能性的「再詮釋」
本屆「全國美術展」的交流分享會膠彩類的出席者為藝術家陳瑞鴻(金牌獎)、林家綺(銅牌獎),以及評審委員賴明珠,分別由兩位得獎者分享其創作理念後,由評審委員進一步提出作品在媒材、技法、畫面結構上的問題。賴明珠指出,陳瑞鴻作品在媒材及畫面結構上的運用特殊,其在題材上具有大敘事的觀點,媒材上則結合了膠彩及水墨的運用,讓畫面結構中的線條、符號隱藏更多的意念及想法,豐富了畫面的維度。陳瑞鴻也更進一步與聽者們分享,其作品的創作脈絡,源自於觀察學運的過程當中,所見的世代交替與隔閡,並將其中的意念轉換到畫面上。在技法的語彙上,陳瑞鴻說明膠彩與水墨的源頭是有一定程度上的關聯性,而兩者之間的轉換曲度,是他創作考量的元素之一。
膠彩類得獎者及與談人。由右至左:評審委員賴明珠、陳瑞鴻(金牌獎)、林家綺(銅牌獎)。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瑞鴻得獎作品《鎮魂歌-負重前行》以結合水墨般的線條感,與人物形體遊走在有形及無形之間的方式,勾勒出群眾集體記憶下的意識流動,同時這個流動也如同音律般,具有波瀾起伏的生命經歷。呼應著創作者的理念:『去年最震撼我的一句話-「你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珍惜前人以血肉之軀掙來的自由民主,我以畫筆與顏料譜樂章,竊以為追求自由的靈魂奏安魂曲。』
陳瑞鴻(金牌獎),鎮魂歌-負重前行,礦物顏料、墨、高知麻紙,130x194cm,2020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關於林家綺的作品特殊性,評審委員賴明珠也特別與我們分享,其在作品本身的透明感運用上相當的熟稔,並將絹本膠彩的可能性與個人感知再一次重新詮釋。而針對這一個面向,林家綺也與我們說明她的個人創作經驗,源自於童年時的不安幻覺,最初認為這些幻覺會是令人恐懼的存在,但卻在之後發現其是溫柔的陪伴,因此為了紀念這個轉換,便將這些內容描繪於畫面上(參閱林家綺創作理念)。林家綺作品以細膩的筆法及暈染,描繪出畫面的人物形體與昆蟲等相關物件之間的交融感,畫面被統一整合於均質的色調美學之中,卻又可以分開獨立觀看每個事物裏面的細節。
林家綺(銅牌獎),日常與幻覺的長期守護,膠彩、絹本,96x160cm,2019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陳璟(銀牌獎)的作品《送別》結合個體經驗中的感知,並調和了膠彩中的水溶性流動,形塑畫面的彩度及層次,同時藉由寫實與局部色塊中的聚散離合曲度,詮釋了看似現實中的超現實感,也傳達了人生記憶中的情感與所處場域之間的對話性。
陳璟(銀牌獎),送別,礦物顏料、高知麻紙,97x162cm,2019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油畫類出席者為陳羿如(金牌獎)、葉治伸(銀牌獎)、陳思妤(銅牌獎)以及評審委員劉永仁。劉永仁分別從這些作品當中的題材表現、時間感議題、媒材跨界等趨勢來詢問本屆油畫類得主的創作形式及理念。如陳羿如的作品有別於傳統肖像畫對於美感上面的詮釋,其主要以肖像為載體,展現一個人的精氣神,誠實且裸露出人類內心的心理狀態,甚至是與社會角力之間的真實吶喊,不加包裝及掩飾。同時在這個不加預期且細緻描繪的過程中,也延伸了傳統媒材在主題上的敘事範疇及美學思維。或許人類當今對於美的定義不在僅是表面上的現象,而是存在於精神與靈魂裡面的本我。
油畫類得獎者及與談人。由右至左:評審委員劉永仁、陳羿如(金牌獎)、葉治伸(銀牌獎)、陳思妤(銅牌獎)。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羿如(金牌獎),精神肖像,油彩、畫布,162x224cm,2019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葉治伸(馬來西亞華人)與我們分享,其作品透過墨斗線搭配顏料的重複性操作,將畫面以嚴謹與科學的方式來進行呈現,而在這看似理性與無限延伸的線條感當中,實際上存在著藝術家的身體感與生命經驗的再詮釋,如這些線條其實體現了創作者將馬來西亞民族的色彩運用到畫面的過程及文化陳述,而之所以可以有這樣的表達方式,與藝術家具有建築資歷的背景相關(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建築設計畢業)。
葉治伸(銀牌獎),文化之間,壓克力顏料、畫布,150x120cmx2pieces,2018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劉永仁與我們分享,陳思妤的作品特點在於其打破了媒材上的敘事性,讓媒材本身在畫面上的表達模式,可以有更多空間上的延伸與視覺體驗。如其透過壓克力塑形劑,增厚畫面的肌理,營造出類似浮雕般的效果,讓整體畫面看似抽象,卻又具象,而隱藏在上面的甜食符碼、形態,則象徵著人類對於慾望的追求與被欲望環繞的狀態。整體畫面風格看似卡漫,卻又具有繪畫領域中的劇場式構圖,以及平面設計語彙。
陳思妤(銅牌獎),Cookie Trap,壓克力、壓克力塑形劑、畫布,40x116.5cm,2019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水彩類出席者為劉佳琪(金牌獎)、李梓維(銅牌)及評審委員簡嘉助。簡嘉助與我們分享,水彩類的創作在現今當代藝術領域的表現中,依舊有著多元的形式,不管是從其基底材、顏料上面的調和、技法、以及透明感,都會影響到畫面帶給觀者的視覺性,並可從圖像上面的結構來帶給觀者更多的想法及思維,形成自我的風格特色。若我們回顧簡氏的風格特點,就會發現其作品擅以不透明的水彩,表現出類似油畫般的重量感與肌理,並在彩度上有屬於自我的色塊研究。
水彩類得獎者及與談人。由右至左:評審委員簡嘉助、劉佳琪(金牌獎)、李梓維(銀牌獎)。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劉佳琪對於水彩的研究多年,目前已為知名的水彩藝術創作者,作品內容融合時間性、空間性,並以片斷式的切割,詮釋一個看似超現實的場域,然而在觀者的視覺感中,卻又近乎真實的譜出了隱藏在人類心中的真實記憶。同時,其也與我們分享,她在創作時對於打底劑的多年研究,並將其應用在不同主題性上(依主題不同而調配),才能顯現出豐富且多層次的色層與畫面結構。
劉佳琪(金牌獎),末日練習曲,水彩、壓克力顏料、紙本,71x154.5cm,2020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李梓維與聽眾們分享,其創作的方式曾受過劉佳琪的影響,因此對於打底劑的使用也有所專研,如該件得獎作品《天堂來信》是在打底劑之後,進而潑上墨汁,結合畫面上的光影表現,讓其整體的色調更多元,並貼近創作者的心理狀態。藝術家也特別與我們說明,該件作品隱藏著他與女性之間的情感轉折,他會將自我生命中的色調,延伸到創作的畫面之中。
李梓維(銀牌獎),天堂來信,水彩、紙本,79x158cm,2020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郭亭妤的創作理念源自於對於捷運車廂內的觀察,特別是在人群往返頻繁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些互動關係被藝術家以近乎潛意識中的超現實場域描繪下來,並藉由冷暖色調的交錯以及乾疊法,提供了空間及人物表現上的抽象狀態。而此種在嚴謹畫面結構之中,進行抽象化的過程,並輔以顏色作為視覺符碼的形式,也為水彩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郭亭妤(銅牌獎),平凡之歌,水彩、紙本,78x110cm,2019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作為扶植台灣藝術發展的角色與時代精神的輝映
以一個長達十年由公立美術館所舉辦的美展來說,其所呈現的意義不僅只是在學術上面的價值,同時也隸屬於生活在這一塊土地上的群眾集體記憶,尤其是許多作品的內涵扣合著社會在時間推演下的普世情感與價值。由此可見藝術與社會是脫離不了關係,那麼每年展覽所呈現風格,在時間軸線的淬鍊之下,也可能會有變遷,例如部分年份得獎與入選作品普遍反映城市與社會的複雜關係,而於今年當中我們則可以見到膠彩、油畫、水彩三類的得獎者們,主體是以意念先行,並揉合詩意與觀念性,來將情感勾勒於當下的社會精神維度中,並在最後以類似大敘事的手法來詮釋自我的生命感知,而在這個過程裏,我們不斷看到藝術家突破自我在媒材運用上的技巧及創新,全力將意識訴諸於畫面之中的企圖心。
另一方面,許多由全國美展挑選出來的藝術家們,能見度逐漸地受到各界的關注,也對其藝術生涯發展有所助益,許多曾經入選或者得獎的藝術家們至今仍在藝術市場中持續活躍。不過隨著資訊爆炸時代的來臨,藝術風格發展上的變動,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三零年代的過程裏,勢必也會有一股來自於全球藝術資訊交錯下的嶄新思維,也會是深植於人心多年的全國美展,日後受到觀眾們期盼的面向。
「藝氣賀成-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迎接2025,聚焦「語言」探索文化,首推「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及「焱山之城」
2025 ART FUTURE藝術未來:跨地域與媒材界限,領航「超當代」藝術潮流
編輯部直擊!ONE ART Taipei 2025 本地畫廊與國際展商齊聚,激盪當代藝術新視域
2025全球藝術展覽看些什麼?從大型個展、藝術祭到地方雙年展,推介十檔精選好展
框內到框外的自我博弈
2024年國際藝術拍賣市場回顧:總體市場成績下降,卻有更多買家進場?
亞洲指標性飯店型藝術博覽會,第七屆「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JR東日本大飯店隆重登場!
一生書寫臺灣山川靈韻:臺灣藝術巨擘林惺嶽辭世
第七屆「ONE ART Taipei 2025」圓滿落幕,家居購藏風潮興起,眾畫廊展銷售佳績!
臺博館「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發表偶戲叢書揭偶戲文化面貌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獎項的現形與「被傳統」的藝術─看「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水墨、書法、篆刻、新媒體藝術)
2020-08-24|撰文者:陳晞7435
閱讀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一〇九年全國美術展」交流分享會 (版畫、雕塑、攝影、綜合媒材類)所體現的活力與可能性
2020-08-07|撰文者:林侑澂11191
回看與前望:膠彩畫在台灣(ART TAIPEI 2023專題報導)
2023-10-12|撰文者:李孟學9232
「勇於傾聽與回應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25正式開館,空間與展覽規劃先行釋出!
2025-01-13|撰文者:新北市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37
第七屆「ONE ART Taipei 2025」圓滿落幕,家居購藏風潮興起,眾畫廊展銷售佳績!
2025-01-13|撰文者: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514
編輯部直擊!ONE ART Taipei 2025 本地畫廊與國際展商齊聚,激盪當代藝術新視域
2025-01-1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