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看「土字旁‧人字邊」:此時、此地、此人,以及在地語境下的當代藝術

臺東美術館曲德義修天容當代藝術在地

2020-09-30|撰文者:陳晞

在藝術史學者帕梅拉(Pamela M. Lee, 1967-)延續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 1924-2013)「藝術世界」(art world)的觀點,提出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全球主義時,他認為藝術世界回應當代地緣政治的策略,主要是再現全球化的影像及其主題。作為一種後現代之後的「時代風格」(period style),它提供的是一幅關於社會政治狀況的有限景觀,反映出一個仍認為自己與外面的真實世界不同的藝術世界。
全球主義作為後現代之後、藝術世界中階段性的「理論環境」,帕梅拉認為我們應當將藝術世界本身反思為一種內在性的全球生產模式,而不只是將其看成一面被動反射地緣政治廣泛變化的鏡子,以為自己是置身事外地在談論這些作品中探討的事情。
我們或許可以從這樣的觀點,去思考「土字旁·人字邊」嘗試以在地語境作為方法,再次觀看這些展出的作品與地方、與人與時間的關係。「土字旁·人字邊」中的參展作品並非以新作為主,但展覽中的許多作品幾乎是第一次以如此的策展論述,來思考作品中的在地語境。從展場開頭的拉黑子到最後的陶亞倫,整個展覽分為兩個空間,策展人修天容說,希望藉著創作帶出一條關於人與土地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線性時間軸。
「土字旁・人字邊」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形式的當代性與在地語境

關於在「土字旁・人字邊」探索的在地語境,可以從展覽論述中「人人土(坐)」、「人土土(佳)」等字形裡,對土地與身體的現象與想像關係來思考。展覽入口的拉黑子·達立夫(1962-)的作品,即為我們揭開了在地語境視角的序幕。〈海 美/沒 館-台11線-Cepo’地圖〉是藝術家以海邊廢棄物(海廢物)的鋼筋、鐵條作為材料,型塑從太平洋望向臺灣本島的立體作品,在右側的系列作品《漂流MASONOL I》則是以海廢物呈現如古輿圖或航線的山海地誌與風景。
在第一個展場中感受作品,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作品形式與命題之間的關係。拉黑子的作品與它身後的那些受過學院訓練的藝術家創作相比,更不受到全球藝術史中的形式主義所框架。形式是創作者的體裁,然而當作品進入美術館白盒子空間之後,形式面對的則是藝術史的問題。藝術家在面對當下的命題時,他的創作又如何在形式和語境之間取捨?
拉黑子・達立夫的作品於展場。圖/臺東美術館提供
抽象繪畫表現的純粹性,往往因藝術家身處的環境而產生差異。曲德義(1954-)江賢二(1942-)的繪畫創作,即是在展場中以土地與環境作為養分,融入形式主義繪畫的經典例子。對於形式和語言的體裁,曲德義選擇以二元並置的方式來建立對話,回應抽象繪畫在藝術史中的問題。若從藝術家自身的創作脈絡來看,曲德義回台灣創作之後,使用大量人工色調的壓克力原色,而藝術家的並置與其筆觸,則令人聯想到漢字「部首」與「部件」的字形結構(註1)。
江賢二展出的近作與新作,則呈現了藝術家在旅居歐美三十年之後,十年前移居台東至今,將其生活所見所感融入自己的形式語言當中。例如《金樽/春》(2019)在揉成團狀的紙上了彩度明亮的顏料,四件矩形畫框在藝術家以內捲式的排列方式,使繪畫空間的作品中央空出現實世界的灰盒子展牆空間。
這樣的形式在回應著藝術史當中,抽象與極限主義繪畫對於空間性的探索。江賢二的繪畫從現實中提煉真實,並在日常中體現崇高。在《金樽/春》中,對作品的感受與觀看終回歸現實與日常,而作品《祈禱》(2020)展現的崇高儀式,幾乎是要人跪在「祈禱」二字面前,仰望一片表現灰色調肌理的油彩並沉思疫情的影響。
江賢二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土字旁・人字邊」展場。圖/臺東美術館提供

觸摸電腦桌面上的土地

回到前述關於再現的問題,在「土字旁·人字邊」的中青輩藝術家在創作中,再現的是與中生代和前輩畫家絕然不同的,與土地之間的距離。他們的創作表現了他們與土地在日常生活中的連結。在周代焌(1986-)藤倉麻子(1992-)在畫面中建構的世界,如同電玩遊戲般地讓物在影像中以不合常理、無厘頭的飄移,搭配著蒸氣波美學(vaporwave AESTHETICS),或是切蛋糕一般呈現地景的剖面(作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8)),或是在《前山 - 無法遮掩的未來》(2017)中如數位建模軟體中的黑色背景將地表掀開、扭曲。
周代焌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藤倉麻子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最極端的狀態則如金秀衍(1986-)的《宇宙版圖》(2015)中,以超寫實繪畫技法再現的太陽系模型。模型取代的土地成為表徵的本身,而土地成為一種百科全書中的遠方它者。其產物與成分被周育正(1974-)解構並放大成裝置、雕塑或一種檔案形式。這種與土地的距離,像是用手摸著螢幕上的土地畫面,與展場開頭拉黑子作品中、土地與身體的親近性形成強烈的對比。
模型再現了物在喪失功能性之後的符號與表徵。在這個展覽的論述框架當中,廖昭豪(1990-)的作品再現了人類與土地在保持安全距離時的界線。他透過紙漿與鐵絲等複合媒材擬仿的現成物如消波塊、花磚、鐵拉門等造形,都可以被歸類於居住環境和自然之間的隔絕物。他的作品在這個展覽的命題中,再現了文明社會與自然之間,安全與空間的距離。
金秀衍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廖昭豪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事件之前與之後

在第二展場中展出的作品,與幾個近年來在東亞關於土地與自然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化的非日常有關。袁廣鳴(1965-)的《明日樂園》(2018)指涉的是一種資本主義世界極端且奢侈的土地使用狀態,令人聯想起臺灣1970年以來,至今的各種主題樂園的土地環保糾紛。那是文明與自然的角力場。
無人的遊樂園不明所以地被炸毀化為廢墟,這種非日常的事件在全球主義語境當中,指涉的通常是文化資本主義與恐怖主義的文明悲劇,然而對在地語境中的土地來說,可能是救贖的開始。就像《風之谷》中的腐海是地表環境受到文明極大迫害之後,漫長的自我修復期一般。
康雅筑(1980-)現地製作的《泥毯》紋樣結合台東地方產業的金針、釋迦、柴魚,與史前遺址出土的陶紡輪、農具文物等器形。構圖方式參考自部落文化傳統中對於圖騰的排列,藝術家在作品中加入了挖土機的圖像,令人聯想起「美麗灣事件」等土地開發歷史事件。藉此將經驗轉化成紋樣,回應文化工藝與藝術創作中、勞動與環境之間的連結。
袁廣鳴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康雅筑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永達(1981-)的創作受到福島311核災影響,然而他的作品則是以一種科學實驗的態度,思考事件與災難中被視為汙染的輻射。《Seen/Unseen- Entropy n°1[ver.1]》是關於將花崗岩塊中、輻射粒子波長的揭露與力學波動的轉譯。藉由蓋格穆勒管和電腦,將其不可見的放射粒子量化。作品名稱中的「Entropy (熵)」,是物質系統不能用於作功之能量的度量,藝術家透過蓋格慕勒管偵測的放射粒子,轉述到黑色液體中的聲波震動的轉述過程中,呈現「物理熵」和「資訊熵」的關聯性。這樣作品引起非理工背景的我的興趣,則是在這個放射波長轉述裝置儀式感與岩塊放置的規律的儀式感與聲響序列,以及其再現不可見的真實。
在展場最後展示著VR裝置,是陶亞倫(1966-)的VR影像作品《超真實世界》。我們在這樣的觀看方式中失去了身體自主性,被迫與影像一起從地底帶往廢墟化的、空無一人的台北信義區。藝術家透過媒體模擬世界而非再現世界,藉此在「媒體自身」產出其所擁有的新世界。在這件作品中,新世界則是人類世終結之後的世界。
張永達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陶亞倫作品於展場。圖/臺東美術館提供

結語

當代能夠讓我們在時間性上有循環性的、回饋式的、 錯時的理解方式,可以看到不同的進步與發展速度,整個世界中不同的地區,並且不給予不同世界一個排序。─ 大衛•喬斯利特(David Joselit),〈全球語境下的當代藝術(一):當代的歷史〉,ARTFORUM,2015/09/17

從近年來如《南方:問與聽的藝術》(2017)、《野根莖》(2018)以及《南方以南》(2018)等展覽的論述中可以發現,如今當代藝術世界失效的全球主義姿態,需要更切身的在地語境去拯救。
從全球主義乃至人類世,在論述當代藝術創作時容易打高空,似乎預設了不管是觀看者或作者,均以一種超然於世的姿態在思考世界。「人字旁·土字邊」作為一檔囊括台日韓藝術家的聯展,其中的作品都曾屢以不同的全球化觀點(例如新自由主義)論述這些作品中的命題。當它們置身在以「當代」與「南島」為核心價值的臺東美術館時,這個展覽呈現了這些作品因地制宜的觀看方式。若當代藝術創作的觀看方式可以如此受到地方、時間、群眾差異的影響,那麼「土字旁·人字邊」即是再現了藝術世界中、對於一種面相在地語境之理論環境的迫切和醞釀狀態。

註1:這種二元並置與對於字形拆寫延伸意義想像的方式,似乎也是曲德義作為計畫主持人的「土字旁·人字邊」之策展意識。
開幕合影。後排左起:康雅茿、袁廣鳴、策展人修天容、江賢二、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鍾青柏、曲德義、拉黑子·達立夫、陶亞倫;前排左起:周代焌、張永達、廖昭豪。圖/臺東美術館提供
【土字旁‧人字邊 Close to Nature, Next to Humanity】
展覽日期:2020.09.12(六)–11.01(日)
開幕日期:2020.09.12(六) 15:30 pm
展覽講座:2020.10.18(日) 14:30 pm
展覽地點:臺東美術館 (臺東市浙江路350號)
計畫主持人|Project Investigator
曲德義 CHU Teh-I

策展人|Curator
修天容 Daisy Shiou

參展藝術家|Participating Artists
江賢二 Paul CHIANG(臺灣 Taiwan)
曲德義 CHU Teh-I(臺灣 Taiwan)
拉黑子‧達立夫 Rahic. Talif(臺灣 Taiwan)
周育正 CHOU Yu-Cheng(臺灣 Taiwan)
周代焌 CHOU Tai-Chun(臺灣 Taiwan)
金秀衍 KIM Suyeon(韓國 Korea)
袁廣鳴 YUAN Goang-Ming(臺灣 Taiwan)
陶亞倫 TAO Ya-Lun(臺灣 Taiwan)
康雅筑 KANG Ya-Chu(臺灣 Taiwan)
張永達 CHANG Yung-Ta(臺灣 Taiwan)
廖昭豪 LIAO Chao-Hao(臺灣 Taiwan)
藤倉麻子 Asako FUJIKURA(日本 Japan)

指導單位 Supervisor:文化部
主辦單位 Organizer:臺東縣政府
承辦單位 Executive Organizer: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執行單位 Implementers:臺東美術館、厚工製作
贊助單位 Sponsors: 沅宿BNB、柴源製菓
指定運輸 Transportation: 杰熙藝術
指定照明 Lighting:照瀚科技
視聽技術 Technical support:牧晅
視覺設計 Visual Design:和設計
印刷 Printer:日動藝術印刷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TKG+、尊彩藝術中心、采泥藝術、双方藝廊、GALLERY 2、馬凌畫廊、財團法人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

開放時間 Time:週二-週日09:00~17:00,免費參觀 Free Admission。展場入口。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臺東美術館曲德義修天容當代藝術在地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特展徵件

2020南島國際美術獎:漫談南島當代藝術新實驗

2020-12-08|撰文者:臺東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236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

新美館園區開放第二周 攜手藝術家揭幕園區公共藝術作品

2023-04-22|撰文者:新北市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