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特展時事觀點

從藝術銀行《在瘟疫的天空下:病毒的隱喻及其他》 思考文明與人性的相互影響

藝術銀行在瘟疫的天空下病毒的隱喻及其他疫情文明與人性

2020-10-28|撰文者:林侑澂

【共生】

徐睿甫,《共生》,素描,103.3 x 10 x 5 cm,2014。圖/藝術銀行提供
自然災害經常被形容為自然界的自我調節機制,其中瘟疫在歷史上往往是比氣候變遷更直接的災害。在疫苗發明之前,此時的人類或許必須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或者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而言:人類需要重新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生。
藝術家徐睿甫的《共生》,以樸實卻極度精細的素描,描繪了腐朽卻瑰麗的景色。作品中的微小的動物與植物形成了一個出世的生態系,當中被隱晦描繪的人臉 / 人類則是成為了附庸的一份子。若是這樣萬物共生共存的世界,更接近於自然界應該要有的狀態,那麼當代文明又該何去何從呢?藝術家這系列的作品,在讓觀眾感到視覺衝擊的同時,也更能夠啟發人類去反省對於大自然不該有的傲慢態度。
藝術銀行《在瘟疫的天空下:病毒的隱喻及其他》,展場實紀。圖/藝術銀行提供 
藝術銀行的資料庫中,有著許多探討「人文、生態、人」三者相互關係的藝術品。人類在自然史當中,一直扮演著征服者、強勢物種的角色。然而這個物種社會如今卻始料未及地,被微小到「幾乎不算是生命」的病毒給重創。疫情無論在生理或心理,都大大的考驗人類。尤其在政府防疫措施、海外國人返國、患者與非患者關係、媒體效應等等,都形成了長期或短期的社會影響。當這些影響讓人性的弱點再次被突顯了出來,或許反而是一個人類很好自我檢討的契機。
藝術銀行《在瘟疫的天空下:病毒的隱喻及其他》,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人類歷史所記載的瘟疫,都在消退後激勵了文明的發展。但在藝術史當中,關於瘟疫的直接討論並不如文學作品那麼多。藝術家們所敘述的,較多是災難後所帶來的影響。藝術銀行透過《在瘟疫的天空下:病毒的隱喻及其他》展覽的發表,將多種類型的藝術創作共構成為一個敘事的場域,也指出了多個反省的思考點。
關於疫情,各界有著不同的解讀角度甚至爭論,但若回到文明發展的長遠立場而言,或許人類文明要能夠延續進步,在許多的面向上都需要更加地謙卑。至少,也要能夠從更多個面向去自我檢討並且改進。
展覽主視覺。圖/藝術銀行提供
策展人Curator:嚴碧梅YAN May
空間設計Space Designer:蘇承璞 SU Cheng-PU
視覺設計 Visual Designer:林煥純 LIN Huan-Chun
展覽時間 Opening Hours:
7/31(Fri)-11/16(Fri)  
Mon. – Fri. 9:00-17:00
展覽地點  Venue:
藝術銀行  Art Bank Taiwan
403 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

藝術銀行在瘟疫的天空下病毒的隱喻及其他疫情文明與人性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1

0

3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

「藝術銀行113年度作品購置計畫公開徵件」 即日起開放線上報名

2024-04-15|撰文者:藝術銀行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505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藝術銀行「在瘟疫的天空下」展覽 以藝術探究病毒的隱喻

2020-09-29|撰文者:藝術銀行Art Bank Taiwan/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