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0-10-19|撰文者:詔藝

藝術風格與特色

穆勒的繪畫風格非常奇特,他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筆觸質地,也幾乎可以說是所有表現主義具象繪畫藝術家作品中,最簡練的描繪方式。這樣的風格獨樹一格,也成絕響。他強調物體輪廓的線性描繪方式,並透過去蕪存菁減法的過程,將人物以近古埃及時代的造型出現,卻能同時維持畫面上的樸實和優雅。他曾表示他的目標「是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我對景觀和人們的反應。我(所繪的)模特兒過去是,現在依然是古埃及人的藝術,包括它們純粹的技術面”」('is to express my response to landscape and people with the utmost simplicity. My model was, and still is, the art of the ancient Egyptians, including its purely technical aspect' )
穆勒,《Drei Akte in Landschaft》,膠顏料於麻布,192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從畫面時常以原始自然環境為背景,可以看出和穆勒與〈橋社〉藝術家們共屬於相同的「群體風格」(a group style)。他擅長描繪風景中的人物,尤其偏好裸女。但他的用色不像其他〈橋社〉藝術家般地豐富濃厚,因此作品乍看之下並不甚起眼,但韻味悠遠。
他很可能受到浮世繪的影響,不但畫面整體看起來被抹去深度,幾乎是全平面的,他也特別偏愛乳黃色的啞光膠顏料的色澤,這和浮世繪中常出現的背景色非常接近。最明顯的便是他所選擇這樣的色調,和〈橋社〉藝術家們時常使用的「克希納黃」(Kirchner’s Yellow)有很大不同,卻和日本繪畫大師葛飾北齋(葛飾北斎/かつしかほくさい/  Katsushika Hokusai, 1760 – 1849)的名作〈冨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衝浪裏〉的巨浪背景色調非常相似。他將眼中所見景物的外觀形式,簡化成許多三角形,將人類置於大自然中,達到人與自然融合的一種和諧狀態,使得他的作品獲得獨特而強大的永恆感(powerful sense of timelessness)。而他也時常不在作品上留下創作年份,或許也呼應了這樣的永恆感。
克希納,《Nollendorfplatz》,油彩畫布,191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衝浪裏》。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穆勒,《情人》Liebespaar (Der Künstler und Irene Altmann,膠顏料於麻布,191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穆勒的作品無論是從藝術史或和同儕藝術家相較,都顯得特異獨行。他的畫作除了在人物造型上多少受到〈橋社〉其他成員,特別是克希納的影響之外,他在造型的處理上更加帶有幾何形般的棱角分明,並在整體風格上與〈橋社〉其他成員保持距離。他的創作觀念超越他的時代,畫面柔和穩定,這與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常有的鮮明或粗糙的風格大不相同。
 穆勒,《Landschaft Mit Gelben Akten》,油彩於麻布,約191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穆勒同時也極力簡化畫面中的物體,清晰的人物輪廓和恬淡的暖土色和灰綠色,似乎傳達出他對天堂般幸福與和諧的渴望。然而,多數〈橋社〉藝術家們偏好使用豐富的色彩,帶入城市化文明中複雜的社會關係,來表現出比較激進的內在感受,這在克希納的作品中甚為明顯。與他們不同的是,穆勒的作品中可看到一個個純樸的人類,在大自然中生活並與之融為一體。藝術家似乎在追求一種更為純淨而自由的表現形式,他的作品乍看似狂野,也專注於線條的描繪以強調物體的表現力,但整體的色彩和輪廓的簡化,提供觀者一種平靜的內省的感覺,而非激情的躁動。
穆勒,《Liegende》,膠顏料於麻布,約192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穆勒,《Zigeunerpferd am schwarzen Wasser》,膠顏料於麻布,192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Otto MuellerDie BrückeErich HeckelDegenerate artErnst Ludwig Kirchner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2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