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撰文者: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我曾經問一位有智慧的織女,我說:「我們的土地都被拿走了你都不會生氣嗎?」她回答我:「怎麼會呢!我在哪裡織布,那個地方就是我的。」此時對於一位當代的織者來說編織就是她的思想,她的存在。— 林介文 Labay Eyong
花東多處太魯閣族傳統領域,是殖民者眼中資源豐富的處女地。為了取得更多經濟效益,日本殖民時期推行的「定居定耕」、「集體移住」、「番社組織改造」政策,使得太魯閣家族分散。部分家族被迫遷往平地居住,編織傳統亦受到打壓。紅葉部落太魯閣族策展人林介文,經由回看家族歷史,關注台泥、亞泥開發議題,從原本單向反對礦業,到走進紅葉部落礦區,接觸礦區工人,林介文開始了更深層的觀看和省思。
《裹山》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軟性戶外裝置策展計畫,從籌備到執行都在紅葉部落發生,是以藝術介入部落的實驗。一方面為了活絡部落文化發展,一方面將觀者帶入山裡,藉此讓外來者認識部落歷史與環境,用軟性藝術當作媒介並以客觀之角度切入探討採礦行為與原住民部落之間的關係。以萬榮鄉紅葉村山上的礦區作為展出場域,在大自然裡的人為景觀裡預計展出15位織者的手工編織Gabang(被毯),在山裡寫下當代女性織者回應時代的思維。奠定軟性藝術在當代的基礎,讓更多編織創作者認識當代藝術的可能性與力量。
策展人
林介文 Labay Eyong 太魯閣族
2008年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浮游空間設計系取得碩士學位。擅以編織結合金工技法進行複合媒材創作的林介文,作品關注族群遷徙、女性議題、自我認同等面向,並以此探討時空變異中傳統文化與現代都會生活交互影響下之意義消長與反思。2011年更與大學摯友陳若軒共同出版《嫁妝》攝影文集。書中從翻起滿佈塵埃的衣櫃開始,布料紋理揭示對奶奶(bubu)的各種微小印象與回憶,相機對焦記憶線索,將我們拉進時間流,循著記憶線索與布紋,在綿綿交織的手感中緩緩追索。2014年,不受限於媒材與形式,游刃於傳統與當代之間的林介文榮獲Pulima藝術獎首獎殊榮。2016年,邀請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泰雅族30名「織女」,共同創作新城(太魯閣)車站公共藝術〈織路〉,將一件件束之高閣的毛衣拆解還原成線球,重新編織,織出她們對家鄉的情感,以及回家的路。
REACTIONS
3
4
1
1
2
熱門新聞
1
2021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策展徵件開跑!
2021迎接「波依斯年」:為紀念約瑟夫·波依斯百年誕辰 德國各地整年舉辦超過20檔大型展演
「非現實的真實存在」羅展鵬繪畫中所覺知的萬物因果
「『自由』與『多元』是國內外創作環境最大的差別!」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
低眉藝術 (Lowbrow Art) 到潮藝術:一種被學院忽略、被市場追捧的當代視覺表現
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當代藝術展 疫情時代中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書畫鬼才 黃明勝 「藝氣磅礡」書法與篆刻個展 長達2,700 公分長卷棉布 首度大氣呈現
韓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抱歉了錢錢!北美館推出全新藝術商店與設計商品 邀你一起「貼近北美館」!
彭譯毅的[一 一]以建築材料書寫藝術日記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