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Pulima藝術節專題 林介文《母地》

2018 Pulima 藝術節翻動林介文母地編織藝術

2018-11-27|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與作品《金色織機》合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Pulima藝術獎第二、三屆首獎得主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在今年再次與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合作。以醞釀了一年的新作,參與2018年以《翻動》為主題的Pulima藝術節。本屆的展演活動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並與澳洲的明日藝術節(Yirramboi)合作。突破了慣性認知的窠臼,以更深遠、更廣闊的視野,由外而內地反思台灣的原住民的歷史、處境和美學呈現。
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長期嘗試以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編織藝術的創作,慢慢地形成了成熟獨有的視覺語彙。而這一切的開端源於在旅居巴塞隆納時,閒暇時從朋友手中學習最基礎的毛線勾針開始。回到台灣後,回憶起過世的奶奶也常常在織布,便試圖透過這個技藝,找到自己與家族更深的連結。一步步地從部落的長輩身上學習了傳統的編織技法,也開始了藝術家透過編織,與自己相處的漫漫創作之路。藉由承載了宗族技藝的藝術形式,敘述了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主題對這世界的看法
林介文,左《海洋系列》,右上《海洋5》(局部),右下《海洋2》(局部),海廢/現成物(圓桌)/矽膠/織品/垃圾/各式線材/回收衣物/遺物,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母地》之中,林介文透過展覽空間的動線切換,提供了觀眾們一種電影式的觀展經驗。一系列的創作訴說了精子在母體內著床、新生命在子宮中孕育、分娩的過程以及藝術家在養育自己兩個孩子時的感受。創作了一系列色彩繽紛活潑,同時也饒富反思精神的作品。
有別於日常生活中衣著服飾所用的織品,林介文所用的材料多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廢棄物。在作品《海洋系列》中,由海洋垃圾(海廢)中所挑選/撿起來的破漁網和塑膠繩,都成為了創作的材料。在從這些不同的海廢中轉化為藝術元素之前,藝術家花了相當大量的時間與精神在清潔、梳理這些撿來的材料上,甚至有些材料是從舊作品上拆卸下來重新定義的。對於藝術家而言,自己的創作就是一個解構與重組的循環過程。
林介文,《金色織機》,現成物(圓桌/捲線器/石頭/鐵鍋)/織品/細膠管/金線/彈性繩,各式線材,2017-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生命中不斷地重複同一件事,甚至同一個動作」是一件說想起來簡單,做起來很不簡單的事情。林介文用最安靜的狀態,醞釀出了最有生命力的作品。在《金色織機》之中,觀眾們彷彿看見了胎兒在母親體內孕育的過程。感受到了時刻在變化、成長,閃耀著光芒的各種金色圓形。象徵了藝術家心中對於自己腹中胎兒的感受:「一切都是如此充滿希望而完美。」
林介文,上《斷奶》,現成物(剪刀/圓桌)/手織布/回收布條/皮/各式線材,左下《分娩》,現成物(圓桌 碗)/手織布/回收布條/各式線材/樹皮/苧麻/細膠管,右下《元石》,現成物(高跟鞋 塑膠碗 塑膠瓶)/毛線/石頭/織品/別針/種子,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對於家庭、親子關係的豐沛情感,讓林介文在本次策展上也運用了相關元素。藝術家的先生來自於義大利的溫布利亞區(Italy/Umbria),當地盛產的粉紅石(Pietra Rosa)被居民廣泛用於建築,也造就了城鎮中溫暖粉橘紅色的景緻。藝術家將這個象徵家的概念與色調帶入了展場格間中,呈現藝術家在養育孩子,並同時懷著另一個新生命的過程。置身於這個展間,可以感受到一位母親對於孩子的牽絆及眷戀。也隨著不同的形式符號運用,增加了多樣的的象徵性和故事性。

2018 Pulima 藝術節翻動林介文母地編織藝術
REACTIONS
喜愛

6

好美

2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裹山 Dungku Asang》| 林介文

2022-06-0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謝鎮逸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