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

時事觀點

「怎麼都是那些『老面孔』在大風吹?」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六

收藏家 藝術市場 訪談Taiwan Art CollectorTaiwan Art Collection

2020-12-24|撰文者:詔藝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我剛開始有收藏過幾位中國和台灣當代的繪畫和紙上作品,但講不好聽的,大部分華人藝術家其實是被藝術市場中的玩家在消費的可憐人。2014年我在畫廊裡或拍賣圖錄上看到的那些號稱「明日之星」,前陣子我還在大陸的網拍上面看到他們作品估價已經剩下不到前幾年畫廊定價的五分之一,作品品質也都每況愈下。
地區性藝術家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你還沒記住他們名字時,他們可能就已經被忘記、被藏家所摒棄,或因經濟上誘惑而墮落了。這種現象在很多日本以外的亞洲藝術家身上很常看到。因為這些藝術家除了向國家申請各式各樣補助外,大概沒有其他謀生能力,多禁不起金錢的誘惑,而且都認為「行銷能力」比「創作本質」和「藝術家核心理念」還要重要,但這是真的嗎?或許短期是,但長期我認為並非如此。
在我的觀察,西方和日本藝術市場是個相對成熟的市場。炒作現象在哪裡都會有,但「競爭的原則」是不會改變的。打個比方來說,在國內某某縣小姐選美比賽的第一名,可能就以為自己長得多正。但如果讓這位某某縣選美比賽第一名的小姐到東京、倫敦、紐約或巴黎的比賽,可能連應徵選美比賽場區的工讀生都被刷下來,大概類似是這樣的道理,這就是經過競爭原則下很明確的實際情況。西方和日本市場當然也很多炒作和投機的作品,但基本上西方的競爭機制是有比較多的制約,相對透明而且穩定成熟,即使很多世界級藝術獎項的評審結果常常引起軒然大波而受詬病,但大體上「公正性」甚少受到質疑。當然,西方傳統藝術體系中的「政治正確」味道濃厚,也很令人受不了。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反之,在華人藝術圈要能生存,很大部分就是要「靠關係」,但這種「靠關係的文化」要怎麼和「公平競爭的文化」去競爭?靠關係賣作品的那些人,大多都是讓那些「可憐的狗腿」在畫展或拍賣時幫忙買作品。這些狗腿在私下或底下買的心不甘情不願,但還得稱賣爛作品的人「老師」或「大師」,實在令人為他們感到十分不捨!(笑)
另外,比較資深的收藏人士都心照不宣,今天國內藝術家走不出去,「國內各大藝術學校恐怕要負很大的責任」!國外老師通常都鼓勵學生要挑戰老師,千萬不要和老師做出一樣的東西,當老師的如果要出名,往往還都得靠傑出學生出頭後才能在藝術史上被記上一筆。反之,華人教育下的藝術家,作品一旦不受老師們青睞就沒什麼機會出頭,作品要依照「老師的標準」的才是好學生。特別是在繪畫和傳統書畫類別,學生的創作很多都得要依照老師的那一套,「要像」但卻不能太像,當然絕不能像到「趁老師不在時,可以直接簽老師的名字的程度」!(笑)我聽過許多國內新銳藝術家竟然連作品訂價都要看老師和學長姊臉色?新銳藝術家會有這樣的心態,你說這種處處考量人情算計、畏畏縮縮藝術家的作品能收嗎?雖藝術家常說他們創作很辛苦,難道收藏作品的人工作賺錢就不辛苦嗎?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還有一點我也覺得很奇怪,國內的策展人、藝評人,和重要藝術單位的掌權者,怎麼永遠都是那些「老面孔」在大風吹?這些推薦人在展覽開幕時個個講得口沫橫飛,但他們自己「有花過半毛錢」收藏過自己策展藝術家的作品嗎?這些老面孔自90年代的國內藝術雜誌中出現到現在,佔據資源,或是在那幾個位置上「轉來轉去」,主宰了國內藝術圈發展的生態,台灣這二十幾年來在國際當代藝術界的地位有提高多少嗎?這種情形要有所改變,恐怕只有當發生「重大爭議事件」後才能「吹走」部分人。(笑)因此,在這樣一個由那一群千年老面孔封閉互捧,禁不起開放式公開市場檢驗的作品,即使我喜歡也不太願意收藏。
我聽過一個講座,講者曾經提到未來的藝術市場會越來越扁平化,因為科技創新和社群媒體的全球化,即使區域性藝術家依舊可以保留在地創作的特色,但全球藝術市場對於「藝術評價的標準」會逐漸趨於一致性。我想無論你是否喜歡這樣的結果,這樣的趨勢似乎已經沒法回頭了,我非常認同他這樣的看法。

收藏家 藝術市場 訪談Taiwan Art CollectorTaiwan Art Collection
REACTIONS
喜愛

21

好美

7

3

15

厲害

2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訪談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