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

專訪劉俊蘭館長:橫山書法藝術館啟動,從《飛墨橫山》看見美術館的新型態

橫山書法藝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飛墨橫山

2021-12-01|撰文者:林侑澂

桃園市立美術館群首任館長劉俊蘭。圖/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汪正翔
美術館對於一個群體而言,往往最能體現文化實力的指標。而全球的新舊美術館,在人們對藝術的需求越來越複雜時,也不約而同開展了新形態的探索。無論是運營的模式或思維,各館都在尋找可以長久對話的可能性。這些年,全世界許多的城市都在推動新館建設或原館轉型,似乎迎來了第二波美術館時代、城市美術館時代。這樣的大環境成為了一個契機,正召喚著你我重新思考「美術館是什麼?」的課題。
再以台灣而言,桃園市立美術館(桃美館)的「館群」是近年全國最大型的文化建設(2018年成立)。這個館群在「一機關多場館」的架構之下,現階段規劃了四處不同的特性的場館。首創的建制方式,讓館舍分別位於桃園市的不同行政區。為一直以來工業屬性顯著的桃園市,彰顯了更多的人文氣質。

【美術館建設】

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特展《飛墨橫山》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桃美館的劉俊蘭館長,對於當代的藝術思維以及美術館營運都有完備的經驗。帶領桃美館團隊秉持著「以空間生產為方法,藝術生態的創建為理想」的思維,正著手擘劃一個個多元、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藝術生態系。以今年秋天率先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書藝館)為例,即在多個面向上體現出了新的美術館型態。
書藝館的館名「橫山」沿用了所在地的古地名,在許多在地書法藝術家的熱忱下推動、成形。一方面顯示出了對於承先啟後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標示出了在區域中深厚的人文底蘊。書藝館的硬體上與建築師潘天壹、景觀設計師吳書原合作,以借景的方式將人造設施融入自然環境。團隊將桃園常見的埤塘擬作為磨硯之水、沿著水域興建的五棟建築擬作方印、四周種植的狼尾草則是喻為毛筆,打造了具有硯台意象、融為一體的地景環境。
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特展《飛墨橫山》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進入到建築物中,空間規劃也不再是白盒子的複製並列。而是考量不同展演需求,打破了隔間、展牆和天花板的一致性,架構出具有節奏感的空間感受。連結於建築之間的各條露天通道,則是在走游之間,讓觀眾們看見不同角度的水域。進一步地在室內戶外的間隙中,提供給觀眾心神舒展的呼吸感。在多方面的巧思考量之下,打造了一個具有舒適整體的藝術場域。
*註:桃園市向來被譽為千塘之鄉,區域內的埤塘在農業時代具有灌溉和調節水源的功能。如今多數的埤塘農業功能降低,周邊區域陸續被整治為生態休憩區。

【書法藝術在當代】

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特展《飛墨橫山》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相較於水墨繪畫,書法藝術因其文字、符號及文本的識讀,其門檻相對較高。試著審視書法藝術在當代的發展,難免會遇見兩個大的課題需要處理。其一是「跨文化的挑戰」。由於書法藝術的書寫並非是直接的敘事,而是與漢字歷史、文人體系緊密扣合。使得欣賞者往往需要去瞭解邊界內的故事,才能順暢地感受其中的美學內容。這樣的文化邊界是需要跨越的。於是「如何使得不熟悉背景者也能感受?」或說「如何跳脫背景框架?」就成了書藝館重要的工作目標。
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特展《飛墨橫山》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課題的其二是「跨世代的挑戰」。在如今數位科技的發展下,書寫所面臨的衝擊已經不只存在於藝術的層次。就連硬筆書寫的機會也已經遠少於鍵盤書寫,更何況是傳統筆墨的運用。換句話說當筆墨已經從日常用具轉變為了純藝術的工具,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重新建立書法美學的感受途徑?」
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特展《飛墨橫山》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但挑戰往往會伴隨著轉機。或許在筆墨角色轉換的今日,也正是人們以新方式去理解 / 認知書法藝術的好機會。無論是傳統或創新的書法藝術,都需要自然地與如今的世代對話。書藝館也將以更多不同的方式策辦展覽,期望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相對於中國的書「法」、日本的書「道」,書藝館以書法「藝術」為主軸,期許的是跨越既有的框架。讓這個藝術類別從龐大的文人體制、詩詞歌賦、哲學禪學中鬆脫開來。有機會能以更自由的出發點延續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自主性、包容性的完整學科。

橫山書法藝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飛墨橫山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1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流‧形‧書:桃源美展書篆選粹 見證臺灣三十年來書法流風

2024-02-05|撰文者:橫山書法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