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藝文跨界策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 幻我;它境》14位國內外藝術家展現藝術與科技的碰撞展演,腦洞大開新體驗 首件展覽衍生性NFT作品2月19日上線發行

台北當代藝術館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 幻我它境

2022-02-11|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今年度首檔展覽推出「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它境」,延續當代館20周年系列策展的最後一檔壓軸展覽,由策展人沈伯丞擔綱策劃,從新的演化視角,推演出當代藝術未來的發展輪廓,呈獻來自國內外共14位藝術家的展出陣容,融合當代數位科幻情境,植入生物技術的應用,創造演化環境的新生態系統,勾勒出生命及環境未來的樣貌,展覽將於2022年2月12日至4月24日展出。
展覽門票NFT (左)/ 購買後產生獨特的設計樣式(右側三件)。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呼應展覽主題與當代藝術潮流,當代館首度跨足進入NFT領域與參展藝術家黃新聯手推出展覽衍生性NFT作品,限量800份2月19日於akaSwap平台公開發行。當觀眾在平台購買後,作品將會依據購買者所使用的錢包地址來生成獨特的設計效果,所以每位購買者將擁有一件獨一無二的NFT作品,只要有購買這件作品的觀眾,出示證明即可於展覽期間免費進場參觀。
黃贊倫 Huang Zan-Lun《神柱》/《神轎》。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覽命題「蓋婭」是希臘神話生命的起源,邁入當代21世紀科技時代,策展人沈伯丞試圖將「蓋婭」的概念,重新建立在基因工程、演算法、智能設計與自動機之上的科學演進範疇,投射出以「科技」演譯為新「創世」的母體狀態,開啟一段人類旅程的預言,展開一場未來生命與古典神話間的對話。本展邀請14位國內外參展藝術家:王新仁(阿亂)、艾美.卡爾  Amy Karle、陳乂、克雷格.布洛斯  Craig P. Burrows、鄭先喻、黃新、黃裕雄、黃贊倫、胡安・薩摩拉  Juan Zamora、麥特・德洛里耶  Matt DesLauriers、保羅.汎諾斯  Paul Vanouse、勞夫.貝克爾  Ralf Baecker、吳梓寧、于軒,透過藝術家們直觀與感性的創作,邀請觀者深刻地去凝視與思考「當代世界」這個特化版哲學式的「美麗新世界」。
鄭先喻,《生命遊戲》。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這網絡系統中科技對於「生命」的起源與下一步的追尋,策展人沈伯丞剖析出兩項特徵作為展覽副標題:科技進展中人類對於自身想像的「幻我」,以及伴隨新知識構成的理想國「它境」。「幻我」指向科技進展中所投射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視角,構成了人類自我詮釋與想像的基礎,而藝術與藝術家恰是知見「幻我」裡,那真實與想像的交界與轉變。「它境」則著眼於人類對於「烏托邦」(Utopia)的想望,在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詮釋下則將「它境」從難以企及的神話,轉向一個通過科學與技術構成的美麗新世界,成了人類對於追尋完美「它境」的主要方針與指南。

生命物種演化的模擬與預言

勞夫.貝克爾 Ralf Baecker,《網路的自然史/軟機械 anhon softmachine performance》。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入口處為展覽揭開序幕的是勞夫.貝克爾Ralf Baecker一件結合類比/數位科技的電化學演算法裝置作品《網路的自然史/軟機械》,透過攝影機捕捉液態金屬合金與化學溶液在導入電流下產生的混合現象,創造一個動態流體的微觀世界,再現與模擬全新的創世紀過程;
克雷格.布洛斯 Craig P. Burrows,《Canna Lily Balls 1》。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克雷格.布洛斯Craig P. Burrows是位運用紫外線誘發可見螢光攝影(UVIVF)技術的攝影師,用鏡頭捕捉和觀察日常視野的花卉植物,以歌德式的科學方法,重新綻放其內在的瑰麗姿態,揭示了我們日常無法看到卻十分重要的生命秘密。
鄭先喻 Cheng Hsien-Yu ,《生命遊戲 Game of Life-1》。圖/台北當代藝術館、CLAB提供
在走廊上的玻璃窗放置了鄭先喻《生命遊戲》作品,窗內的機器手臂在演算規則控制下持續塗繪、抹掉、擦去的圖形過程,猶如一場在數位環境中的演化史,迭代遞嬗之間,讓觀者重思關於生命的定義以及演算法中那無數次重演的生命故事。
胡安・薩摩拉 Juan Zamora,《樹棲 Habitar un árbol》。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長期以自然生態作為創作核心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此次展出三件作品;《氣態文化》錄像作品紀錄各城市採集而來的微生物培養過程,培養皿上的微生物聚落群點轉化成樂譜上的五線譜與音符,輸入電腦後演奏出不可見之生命之音。《移植》運用脫細胞技術僅保留植物葉片上的有機組織結構,再注入培養的血液細胞,表現不同生命體經由生物科技技術兩者交互轉化的狀態,鮮明地展現了以「人類中心主義」為科技基礎的思維,開啟關於「生命」、「器官」、「種植」共構系統的演化想像。《樹棲》則是一件對於自然的悼念作品,展場地板上以土壤鋪排成QR CODE符號,掃描後網頁將顯示一棵曾經棲息市中心的樹木,因都市的開發而被砍伐,其曾經存在的證據,僅僅剩下數位的紀錄,試圖引發關於文明、自然以及存在的思索。
保羅.汎諾斯 Paul Vanouse,《克萊因.赫茲─No. F07溫室》。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曾獲2017年林茨電子藝術的傑出作品獎保羅.汎諾斯Paul Vanouse展出《美國計畫》作品,運用DNA分析技術,將蒐集而來的唾液樣本混和在一個狀似噴泉裝置的容器中,集體融合製作出具有權力象徵性的DNA指紋圖像投影,如皇冠、戰機、美國國旗等,反應DNA技術在醫學、法律、商業行銷等領域上,廣泛建立的基因資料庫,涉及個人隱私的潛在威脅日益增長。
艾美.卡爾 Amy Karle,《鹽礦坑中的表演  PERFORMANCE IN SALT MINE》。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艾美.卡爾Amy Karle的創作,融合數位、身體及生物系統,展現生命物質與精神面向的藝術作品,共展出三件作品;《內在集成》作品中藝術家以解剖學為基礎,將皮膚下身體內的神經系統、器官組織、韌帶組織等,運用3D雕塑的方式製成一件件服飾,融合了時尚、生物學以及科技的時裝發表。《生物回饋》是一件以電子探測器進行人體測量的裝置表演影片,探測器即時將身體的訊息轉譯為聲音與色彩輸出,除指向當代醫學科學中以數據判讀身體的現象,也回應古代身體能量的觀點,再一次思索關於「身體」的定義與可能。《鹽礦坑中的表演》影片在人類所開鑿出最深、最大的洞窟「波蘭維利奇卡鹽礦」裡拍攝,藝術家頭頂上播放宛若靈光般的腦電波圖像與聲效,彷彿在遠古洞穴裡人類以冥想與自然相應,展開一場新的精神性儀式,將自身幻化為科技時代裡的「蓋婭」身影。

台北當代藝術館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 幻我它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1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