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臺南市傑出藝術家巡迴展《自有景》陳志良X楊明迭雙個展 看見台灣原生藝術的發展縮影
2022-05-04|撰文者:林侑澂
在臺灣藝術史的發展中,臺南市一直都是孕育藝術家的搖籃。上個世紀至今,國際間的藝術潮流風起雲湧,不少的藝術家也這個在大時代下開啟了新的視野。2022年臺南市傑出藝術家巡迴展,邀請到陳志良和楊明迭兩位藝術家參展。策展人許遠達以《自有景》為題,以雙個展的形式梳理了兩位的創作脈絡。從臺南文化中心出發,巡迴屏東、新北、新竹各地,與全國各地分享。(巡迴展覽訊息請見文末)
臺南文化中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策辦上,展名《自有景》具有兩個面向的涵義,一是「臺灣自有的實景」,取材自臺灣的文化與歷史,也取材自日常生活的細微感受。二是「心中自有的風景」,藝術家忠實地反應了自身的生命經歷。從深具個人特質的思維軌跡中,提煉出雋永的藝術語彙。陳志良和楊明迭均出生於1955年,在1970年代末通過了藝術學院的訓練,在1980年代初開始發展各自的創作。當兩位藝術家的的展並置時,其對話關係也形成了一個世代當中、藝術發展的過程縮影。
【陳志良】
陳志良,《蘆雁圖》,68x136cm,1980,水墨 宣紙。圖/臺南文化中心提供
藝術家陳志良(1955-)的創作成長於台灣社會逐漸開放時代背景。當時的西方美學思維和材料逐漸流通,藝術創作者同時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與挑戰。陳志良在大學的第二年,決定了要以熟悉的水墨畫著手,試著從中開拓新局。
陳志良,《穿過嘉南平原的高速公路》,44x86cm,1985,水墨宣紙。圖/臺南文化中心提供
家中經營裱褙店的陳志良,一直熟悉於水墨材料。在文化大學美術系水墨組,更是奠定了堅實的筆墨能力。畢業大約十年之後,赴中國旅遊的經驗,也印證了在校期間所學習的水墨知識。然而也由於這樣的經驗,讓陳志良更加反思「如何畫自己的風景?」這一個課題。
陳志良,《中橫九曲洞》,95x67cm,1986,水墨 紙本。圖/臺南文化中心提供
陳志良多年來持續不斷地從這座島嶼取材、將源於這片土地的情感轉換為藝術品。分別在1997年、2005年分別發表了兩冊《台灣山水》畫冊,而2014年畫冊則是以《水墨西拉雅》為題。從前兩冊可見陳志良從成熟到穩健的過程,而最新一冊則是展現出解構形象、半抽象化、更加用理念引導創作的藝術樣貌。在展場中也可見到不同階段的作品,再次梳理陳志良一步步詮釋真實的過程。
陳志良,《安平防風林》,68x137cm,2002,水墨 紙本。圖/臺南文化中心提供
在陳志良的畫面中,會發現水墨媒材的範疇不再受限於傳統的中國顏料。在多年來的研究後,胡麻油煙、桐油煙、松煙、漆煙、茶墨、日本彩色松煙與韓國松煙等等的墨料,在筆下交疊出了豐富的變化。並且也嘗試了來自日本、西方世界的水性顏料,研究了諸多水墨顏料無法顯現的色相。從中提取了複數的經驗,進一步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台灣色系統。
陳志良,《自在》,69x120cm,2009,水墨 紙本。圖/臺南文化中心提供
如何面對古典文人繪畫(筆墨精神)?是選擇繼承、挑戰或轉型?至今仍是水墨畫家們經常面對的課題。陳志良也在諸多實驗中,試著找尋新的出路。在傳統中,水墨風景經常循著「勾、皴、染、洗、點」的步驟做畫,也就是造型>質感>色彩的順序。為了跨越這樣的侷限性,陳志良開始重新設計作畫的程序。於是藉由「染、皴、勾、點、洗」或「皴、點、洗、勾、染」等等不同的作畫步驟,跨越了數百年來以線條為主、添墨添色的水墨慣性,一步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畫面質感。
陳志良,《神遊》,70x137cm,2010,水墨 紙本。圖/臺南文化中心提供
近年陳志良的繪畫趨於從心所欲的階段。從對古典的臨摹,一步步對於跨越傳統、貼近現實。陳志良在取材上尤其用心,不僅四處走訪台灣各處,也經常在不同時節、重複前往同一個場景細細感受四時變化。至此,陳志良所追求的不再僅是視覺再現,而是將身體感、聽覺、觸覺甚至聽覺融入畫面。
陳志良,《沿路》,70x132cm,2013,水墨 紙本。圖/臺南文化中心提供
相較於傳統水墨形而上、超脫世俗的普遍追求。陳志良很早就開始將農村、漁村或歷史事件當作是描繪對象。關懷著歷史的故事和文化的樣貌。例如兒時記憶中的日式木建築,其中的落地窗、扇面屏風、柱子的光影變化。例如228事件的場景中,集體的傷痛或感慨。例如無論什麼時候,都和這片土地一起呼吸、有著千百種樣貌的稻田。陳志良不斷深入這些場景,從中汲取了各式各樣的細微處,以畫筆凝結其中的情感。
陳志良,《回臺南的路上》,68x136cm,2015,水墨 紙本。圖/臺南文化中心提供
在展覽中,陳志良呈現了從文人工筆畫到冷抽象色票,再到生活寫實的發展過程。越是感受其脈絡,越容易察覺其中的「第一人稱視角」。陳志良不單單是畫面的觀察者、描繪者,也更是參與者。畫中所建構的世界,並不僅是可以進入其中,而是更直接地提供了陳志良身處畫中場景的當下感受。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2023臺南市傑出藝術家巡迴展《清風←→懸念》:林文嶽、楊慧華由水墨和陶作展開對話
2023-04-24|撰文者:李竺恩39028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2024-11-18|撰文者:國家人權博物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8
最大型的林布蘭作品修復計畫:荷蘭國家博物館「夜巡行動」邁入新階段
2024-11-1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300
常玉的寫意中國風 – 觀「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
2024-11-18|撰文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治桂222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2024-11-1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319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11-1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