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專題企畫

美好生活的設計者.皆川明專訪:聊聊《つづく》特展,聊聊 minä perhonen 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

高雄市立美術館皆川明Minagawa Akiraつづくminä perhonen

2022-12-07|撰文者:林侑澂

【芽】

高美館《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芽」。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布料是服飾的根本元素,而手繪稿則是布料設計的基礎。在子題「芽」之中,難得地展示了皆川明、品牌總監田中景子Keiko Tanaka和設計團隊所畫的各式初稿。以畫展的形式,呈現了設計師將點子轉換為布料的工作階段。
貼近觀察時會發現,設計師們在手繪稿階段就考量了材質和製作工法。例如在印刷設計中,需要考量線條和顏色層疊的效果。在紡織設計中,需要考量絲線和紡織工法。在刺繡設計中,則是要考量重複性和立體感。設計之後的打樣,minä perhonen與日本頂尖職人就職的工廠合作。往往也是經過了反覆的調整,才能成為製作服裝的原料。而當觀眾們將將初稿與作品對照,也能夠感受到每一件作品用心投入的過程。

【森】

高美館《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森」。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minä到minä perhonen,皆川明與團隊發表過諸多不同主題的作品。「森」即是一個最直接展示成果的子題,現場超過180件作品的並列讓人印象深刻。而當越接近它們,越能夠感受到minä perhonen 所追求的並非時尚,而是回歸本心的美好。這些「特殊的日常服」所體現的並不是最新穎、最前衛的特殊風格,卻能夠透過不斷精進的細緻品質,展示對於生命、對於日常生活的真摯情感。
在展示上,子題的布置回歸到更直觀的造型、視覺排列考量,而非系列或年份的排序。其中使用的每一個衣架都是特製品,甚至動用了近近45人的團隊、耗時數(2)日熨燙作品,務求以最適當的方式展示不同版型最好的樣子。從細微處著手,打造了一個猶如森林生態系一般,豐盛而自然的展場氛圍。

【風】

高美館《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進到105展間二樓迴廊,首先遇見的是子題「風」的影像作品。鏡頭側拍了各種職業工作者穿著minä perhonen的日常。他們身負教師、音樂家、廚師、舞蹈家、農夫等等職業,同時也是熟悉的家人、朋友或同事。皆川明追求能夠設計出每天都穿不膩、舒適的作品,讓穿著它們的人每一天都「活得很像自己」。於是影片記錄下了人們各式各樣「因為穿著很喜歡的衣服,所以今天的心情很愉快」的小片段。這些片段並不見得特別,卻顯得樸質美好、容易親近。子題的展示也不禁讓人想像-如果每天都能感受某部分的幸福感,或許我們從個體到群體都有可能越來越好。

【根】

高美館《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根」。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自1990年代末期,皆川明的作品開始陸續受到矚目。同一時期,皆川明也受報社邀請,每周連載一幅繪畫。並在2016年開始為連載小說繪製插畫。子題「根」展示了這些連載作品的原件手稿以及數件小型雕塑。它們與織品上的圖案設計不同,顯得更加地自由、也蘊含了更多哲學氣質。皆川明所擅長的「透過單純的視覺或語言,勾勒充滿詩意的語境」,也在這個子題中活潑而清晰地顯現。

【種】

高美館《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種」。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區面積最大的一個子題「種」,所展示的並不僅是皆川明和田中景子所收藏的靈感物件,更多的是如何呈現minä perhonen將設計化為成品的過程,同時也紀錄了跨界合作的作品甚至一些實驗的紀錄。在森林一般、大大小小的木構造展櫃之間,從多面向介紹minä perhonen「從何處而來?」和「往何處而去?」。
例如子題中的一件外套,承載了皆川明19歲在芬蘭旅遊的記憶。當時的皆川明深深喜歡上這件外套,並花費了大部分的旅費在這件紀念品上。這個經驗深深地存在於皆川明的心中,切身地感受到服裝能帶給使用者的力量。子題還展示了家具、攝影、瓷器、剪紙、芭蕾舞鞋串珠甚至是小石頭等等物件,傳達出重視「設計與日常相融」的訊息。透過這樣的並列,也介紹了minä perhonen中每一件作品「如何醞釀出來」的元素及過程。

高雄市立美術館皆川明Minagawa Akiraつづくminä perhonen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