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1|撰文者:林侑澂
鄭在東,《耳如芭蕉 心如蓮花》,水墨紙本,104 × 62 cm,2022。圖/異雲書屋提供
鄭在東,《夢于彭》,水墨紙本,37.5 × 38 cm,2020。圖/異雲書屋提供
長期深入研究中國文化的鄭在東認為,書法經常是最困難、訓練過程最長的一種藝術類別。尤其近年的鄭在東越來越覺得字帖的摹寫或抽象化的變形,都只是經驗累積的過程。種種的形式實驗,最終都會回歸到「可以代表個性」的目標。在展覽中,可以觀察到如今鄭在東的書法題材,大多數是隨意在書中見到、覺得喜歡的內容。也有少部分,是與老友訴說情感的內容。而無論甚麼樣的主題,最值得在意的是鄭在東正以一種更直覺的書寫方式創作。不斷去除外在的干擾,讓作品回歸到自己應該要有的原本樣貌。
鄭在東,《唐豹斑石兔》,彩墨紙本,37.5 × 35.5 cm,2021。圖/異雲書屋提供
鄭在東,《清代英石山子》,彩墨紙本,36.5 × 36 cm,2021。圖/異雲書屋提供
鄭在東也樂於描繪生活中的小物件,如同瓷器、銅器或山子都成為了描繪對象。這個小系列中,鄭在東融合了西方靜物的思維和水墨的材料,描繪源自各式各樣背景的物件。以類似在創作書法時的思維出發,去除了物件的故事性和實用性。進而將長期以來對於文人美學的體悟,寄託在勾勒和暈染當中。在簡明的結構裡,產生趣味,甚至將古典的美感轉換為更能夠銜接今日的樣貌。
鄭在東,《金碧山水 四連屏-01》,彩墨紙本,136 × 70 cm,2022。圖/異雲書屋提供
進入《何可無此君》的展覽之中,在獲得美感的同時,也同樣會感受到鄭在東「將悠遠的感悟凝結成瞬間」和「持續自我跨越」兩種特質。尤其後者更是成為了鄭在東不從眾、自成一格的關鍵。
原來在1980年代,鄭在東曾在紐約生活、創作過短暫的時間,也曾在當地發表過小型個展(當時的紐約藝壇新表現主義Neo expressionism風行)。紐約藝壇完善的產業分工,讓鄭在東印象深刻。卻在一次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的展覽中,感到藝術家受限於群眾印象、不斷自我複製的無趣感。紐約一直都是引領藝術風潮的重要城市,而當年的鄭在東在當地不斷吸收養分的同時,也獲得了一次意外的失望。或許對於當時的培根、當時的藝術界,如此的創作狀態並無不妥。但這份失望的感受,隱隱影響了鄭在東後續的創作。最終造就了鄭在東不斷打破窠臼、挑戰未知的創作慣性。發展至今,鄭在東的表現源於五十年來的藝術實踐,並以一種更本能、自由的狀態進行抒發。有時候是透過遊戲、甚至無目的性的嘗試,去描繪一個個「自己都不知道」的世界。
鄭在東,《世說新語系列-01》,彩墨紙本,180 × 95 cm,2022。圖/異雲書屋提供
【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
隨著歲月與經驗,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也會改變。於是藝術家創作的形式與內容,自然也會有所變化。鄭在東深入且誠實地面對自我,在創作上漸漸不囿於框架、不滯於曾經。在詮釋知識底蘊、符號意涵的同時,也不斷探詢能夠與當代對話的可能性。最終提出了讓不同背景的觀者都能感受觸動的氣質與品味。
若試著在《何可無此君》之中解讀鄭在東的創作方法學。創作無疑基於一份悠然自得的心境,深入研究中國古典美學和歐洲現代藝術史。卻又在深深喜愛的古典題材中,寄託了深沉的不羈與反叛。最終所指向者,並非是某種討論或體悟。而是奮力跨越體制,藉由主觀的創作行為,再現人類對於自由的天然渴望。最終,鄭在東在我們所處的當代,提供了一種重新感受風雅文人氣質的美感途徑。
異雲書屋《何可無此君》鄭在東個展 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異雲書屋《何可無此君》鄭在東個展 主視覺。圖/異雲書屋提供
異雲書屋Yiyun Art
【何可無此君】鄭在東個展
展期:2022-12-04 ~ 2023-01-01
地點:異雲書屋 (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12巷23號1樓)
時間:11:00 - 18:00 週一、二公休
| Facebook: 異雲書屋 yiyun art
| Instagram: yiyun_art
| 官網: yiyun-art.com
REACTIONS
1
0
0
0
0
熱門新聞
1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餘物與殘響─寫《拾人牙穢—王若冰×陳賽華灌駐地成果展》( 2024年度絕對放送「李俊賢Hornsun獎」)
城市中的駭客路徑──談顏珮珊的「此路有通」(2024年度絕對放送「放送特別獎」)
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03-31|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