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整體≧複雜關係網絡」的焦慮 ─ 耘非凡「體感邊界―當代藝術的跨接與共顯」特展
2023-02-03|撰文者:黃海鳴 (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前言:
題目從〈體感邊界―當代藝術的跨接與共顯〉轉移到面對整體≧關係網絡的焦慮〉,理由是簡單的。以前、特別是解嚴之後,對於和獨裁相關的「總體性」總有明顯的抵制,那是一個解構當道的時代,但是新政權一旦較為穩固,本身成為一個新的整體,處處需要保護這個新的整體,假如還不算獨裁也至少會暫時的封閉及自保自我鞏固,這也許可以稱為「整體性的焦慮」。
開始進入面對《整體≧關係網絡的焦慮》,理由也很簡單,時代的劇烈變化,不確定的現象越來越多,特別是有幾乎不再有邊界的數位網絡工具之後,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各種東西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廣、越來越遠、越來越久,任何簡單的單方面的說法都不能站得住腳,任何地方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影響到自身,還有隨時有不可預料的黑天鵝,那麼如何在這個無遠弗屆但又近在咫尺的複雜交互關係網絡中,找到個體群體的安身位置?或找到一個相對可理解的統一場或可承載交互作用的統一場?其實我們也知道整體大於或遠遠大於我們所知道的具體項目的交互關係。
在這裡並不急著進一步定義〈面對整體≧關係網絡的焦慮〉這個題目,在接下來實際面對真實作品後才能在特定範圍中討論。這一篇這是參加展覽座談且大致了解各方想法之後才被邀請開始書寫的,因此必須思考如何再很周延的研究之後還能有所貢獻?除了盡量簡單不重複之外,覺得作品還是被談得較少,因此我從個別作品開始。
新裝置〈彩虹製造機〉則透過更加科學的方式來捕捉光的型態與時間感,並呈現動態的人造彩虹,如此一來,便將具象與抽象的手法融合在一件作品中。圖/王毓誠攝影
第一組藝術家作品分析以及面對「整體≧複雜關係網絡」的焦慮:
1. 黃敏俊
也許可以從太陽投射在牆上的針孔成像、帶有色相差的移動光點開始。大家對於太陽光經過三菱鏡折射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現象一定相當熟悉,對於幾乎無所不在帶有色散現象的太陽針孔成像恐怕比較少注意到。在樹下就有無數這種針孔成像,在陰暗的破房子裡就很容易在地上發現會慢慢移動帶有七彩相當清楚的光點,其實是太陽的針孔成像。
如果把呈現在邊緣的七種顏色改為色光的三原色紅黃綠,然後再加上類球體的物質承載,那就稱為色光色彩物質的三合一,如過再加上三合一光點的位移,再加上時間因素就成了四合一現象,假如把地方民俗的色彩神祕學也加上去,那會有怎樣的新的思考,以及會有怎樣的影響?
透過三菱鏡將太陽光以彩虹的形式引到進身邊,透過複雜也許還不夠周延的藝術手法將遙遠的太陽光體引進到身邊,我認為這是對於已經成為日常的太陽,再增加了一層地球與遠方宇宙神秘力量具體連結的意識。當然這遠遠不足而且包含推測。
此區匯聚了張新丕、黃敏俊和羅展鵬的作品,在策展人安排下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交錯,觀者在觀看的同時,會不預期和不同藝術家交會及感受,強化了本展「體感」及「邊界」的意涵,也藉此形塑觀者對藝術家彼此間的關係。圖/王毓誠攝影
2. 賴新龍
展覽「夢蝶系列二」來自於莊子學的思想,使用自動技法與對摺方式,後者讓我想到羅克夏的心理測驗,例如:被試者反應過快,可能是躁狂症;反應過慢,則可能是抑鬱症;若慢得很多,此人容易生病:運動反應多,有創造力,情感穩定,內向。彩色反應多,感情豐富多變,靈巧機敏。回答總數多但質量差為躁狂症,總數多質量也高,多為內向者……總數少,質量又差多提示有腦器質疾病如腦瘤,或屬智力痴呆者……動物反應在20~35%,表示被試人心情好,動物反應佔50~75%則可斷定為心境壓抑。如果被試者屢次將圖片看成死動物或解剖,如死熊、死蝙蝠、狗皮、人血、顱骨等,那就嚴重了。讀者一定發現上面的描述中用了大量的「可能」的不確定字眼。
自動書寫的抽象和書法最接近,加上過莊子思想的導引又增高了華人文化性格,另外對折方式更很容易產生動物或怪獸怪物的聯想,在同一創作中同時具備抽象、具象、超現實,或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的部分,並且觀眾參與或主動詮釋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藝術家將創作視為眾多面向神秘連結交互作用平台的思想是顯而易見的。
此區展出張國信及賴新龍作品,張國信以幾何線性所組成的方形、三角形、梯形等構成,畫面輔以運用特殊材質所創造出的肌理。賴新龍呈現「夢蝶系列二」使用自動技法與對摺方式,任由畫布色彩意外成現出各式的圖案,多為對稱的抽象繪畫作品,色彩繽紛燦爛,有如不可名狀的未知生命體。圖/王毓誠攝影
3. 張國信
作品似乎是很西方現代主義的幾何抽象繪畫,《新隨意轉》中六個方塊,其實是六個窗戶,由各種不同的面與方塊空間的組合,觀眾可以想像在其中以不同方式、不同方向往內部的「不可知位置進入」。在《透春》中呈現中國庭園簍空窗戶與戶外自然情境的借景關係。而在《透空》中則出現只在宗教廟寺才會有的關係結構。《探意》外面是半透明的落地窗,裡面的一層是紅黃藍綠模糊流動的交織,而在更內部中央則是色彩非常鮮豔小窗戶,或像某種會散發「交織流體能量的神龕」。
《轉念》:可以看作用鮮豔透明亞克力版所製作的建築模型,下方空間緊密色彩重疊顯得沉悶,稍高一些空間單位較大,又因四周直接面對外界,因而透明舒暢,而最高的四方形高塔,則是透明好像與外面的天空連在一起或融成一體。假如人透過豐富的身體經驗進入立體的《轉念》內部,以及進入到上述有很濃艷色彩的不同空間內部,身體在色彩強烈的空間內部的直接反應將會非常強烈。
這組似乎很抽象的作品,透過各種系列相互交織,傳達了與建築相關的豐富身體感知,我們知道建築是建立人與複雜外界關係的重要媒介,我認為其中還保留了一些批判!例如建築其實同時進行著強大的壓迫、規範以及隔離。
第二組藝術家作品分析以及面對「整體≧複雜關係網絡」的焦慮:
4. 楊明迭
基本上可以把他的創作放在一個偽考古學展示的時間脈絡中。《水衣》no.3,《草衣》no.23 其實是風景影像碎片的浮雕化複製,如此製作的這些碎片給人考古出土文物的直覺。《水光想像中的秘密》像是封存在浮冰或冰河碎片中的古代植物殘骸。《草衣》:像是一塊塊封存在冰河融冰碎片中的水草。
假如上面的作品系列呈現巨觀地球植物演進史的痕跡,在《水槽》的作品中則呈現居家生態的考古痕跡。《想像中的頻率》、《想像中的等待》、《想像中的微笑1》、《想像中的微笑2》等四件謝列作品的表現手法大致相同。那都是更貼近的城市的古老庭園的消失。
在剝落的庭園古老磁磚上留有模糊的時間痕跡,上面又疊加一層枝葉以及棲息鳥類的剪影。那是多重的消失,舊建築消失、庭園花草、鳥類、昆蟲等地消失,甚至連當時的影像也都消失,或者連整個舊時代的生活方式都消失了。這裡的「整體性的焦慮」自然主要是對於美好過去的嚴重消失的焦慮,但這消失也塑造了極為敏感的以片段替代整體的詩意品味追求。這裡使用「整體性的焦慮」並非筆誤。
楊明迭喜歡把生活週遭的物件凍結在作品裡,算是一種生活的記錄,也是生活的一個依據。此件自體發光作品《水潮No 3》充分展現其將二度空間的版畫轉換成三度空間的立體版畫,猶如圖像凝結於水中,仿如超越時空的三度空間。圖/王毓誠攝影
5. 羅展鵬
「時間」在羅展鵬的創作中是關鍵,並且他對於已經成為化石的事物以及對於消失的時間的逆反特別有興趣。《時間簡史》2018中都是文明史中重要時代的建築廢墟、偉人雕像遺跡,連當下還未結束的城市文明也在他廢墟表現之列。《受傷的敘利亞少年》2019,靈感來自以色列靠近敘利亞邊界遭到攻擊,造成一名13歲少年死亡,數人受傷,這是敘利亞內戰以來以色列第一次有平民死亡。畫中少年雖然受傷,右眼仍然炯炯有神,但是左眼眼眶及附近組織已經嚴重腐爛,當然他已經死了很久,連這件作品本身也在快速腐敗過程之中,這是說這個悲慘歷史也完全被遺忘?但是透過有通靈能力的小女孩卻能夠穿越無限時空,跨族群、跨文化,見到早已經消失的過去的美好以及殘酷的真相!我們其實活在大量沒有真正消失的歷史線條交織網絡之中。
這作品告訴我們用至少幾百年的距離來看包括當下的漫長全人類文明發展,但是,他同時也透過某種歷史的靈視撞見過去活生生的各種人類悲慘遭遇的細節殘留?我們並不只活在當下可見的日常瑣事算計或充滿各種歷史古蹟的觀光休閒結慶消費的城市之中?真的,我想到台灣曾經發生的某種鎖國狀態。
此為羅展鵬展區.他是草莓世代的重要代表藝術家,曾獲聯邦美術新人獎、奇美獎及高雄獎等大獎,其油畫精密的描寫能力,特別是世代脈動之下的「草莓族」更是奠定藝界地位並受到國際關注。圖/王毓誠攝影
第三組藝術家作品分析以及面對「整體≧複雜關係網絡」的焦慮:
6. 洪明爵
洪明爵這幾年創作的核心議題一直在他的家鄉小琉球島,這裡居民賴海維生,位置偏遠、民風保守、純樸、知識獲取資源不如本島,島上神明色彩濃厚、具有顯著傳統統漁村特色,近年已經從漁村轉為觀光遊樂的島嶼,2020觀光人口破百萬大關。回到家鄉之後的藝術家,看著港口的擴建與開發,免稅店的設立、便利商店的進駐,遍地民宿、獨棟別墅、游泳池。透過空拍機的巡禮,檢視港口的開發與潮間帶的斷痕,觀光汙水處理與馬尾藻的生態效應,以及因著地球暖化造成島嶼四周綠蠵龜的繁衍危機甚至絕種。
藝術家一方面運用科學方法提出警告,一方面採用道家的五形色,不時求救於註生娘娘與上帝的幫忙來影響性別的數量,並以螢光的顏料創造奇特的視覺經驗,期待能撫平溫室效應的傷痕,為生態帶來更多的朝氣與活力。
如何對小琉球島做一個完整的描述?包括他的過去,在十七世紀曾經歷荷蘭人的總族滅絕,他的無法控制地現在以及未來,包括那無法自己保護的小島海域生態、綠蠵龜的未來?他藝術關心的不是瞬間的視覺美感,而是他家鄉小琉球的全方位的生存危機以及族人、外人的各種洽當或不恰當的努力。
洪明爵在此次展覽以「幸福之島」為主題,以溫度實驗室為發想,進一步地凸顯「人類世」的掌控強度,以螢光的顏料創造奇特的視覺經驗,期待能撫平溫室效應的傷痕,為生態帶來更多的朝氣與活力。圖/王毓誠攝影
7. 張新丕:
近年來他以「熱帶天堂」為創作主軸,也就是說他的藝術表現在熱帶海洋半島特殊的自然條件、氣候、溫度、陽光,以及非常單一經濟作物、養殖漁業、大量休耕、農地種電等奇怪地景與工地狀態,如果把類似春天吶喊音樂節慶、墾丁附近的觀光街景,觀光海灘及享樂的跨國的人潮以及性感檳榔攤文化都加進來,就很容易理解「熱帶天堂」整體上是甚麼狀況─一個很農工、很克難的地景與很流浪很享樂情慾的地景的奇特組合。他透過很貼切的形式,讓觀賞者很容易直接體會到臨場的強烈感覺。
《蟻窩》2010:農產地殘破工寮中還保留某種自然、粗糙狀態環境中的情慾。《防風林婚紗照》2015:背景是沒有被經營得非常完善、還留一些工地的荒地溼地觀光景點,在這拍攝婚紗照本是正常,但新娘的西式新娘妝、相當粗野撩人姿態,以及趴在地面朝上拍攝的攝影師動作,更強化了未經掩飾的野性情慾。《再造黃金沙灘》2016:旁邊圍著大量消波塊和有許多漂流垃圾的爛攤,以及被整理成許多窮人這和我們一般中下家庭或窮情人們湊和著權充為外國天體海灘的替代空間。
《重疊的港灣》2018-2021:像是一個條件不好非常簡陋克難的海水浴場的更衣室?充滿清掃工具的室內中帶有情慾溫度的裸體,多少也讓人想到荒涼的省道、貨櫃屋改裝的檳榔攤,以及短暫的情慾的奇特組合。回到《重疊的港灣》,標題所指的第二層港灣,是在簡陋工地中被渴望的肉體?藝術家很清楚這是一個被各種遠近的自然人為條件以及各種需求所共同建構起來的相當扭曲語不和諧的真實土地。何謂本土?這也是一個複雜的不同個人與不同集體的情慾問題。
展場中張新丕的作品,他遊歷歐洲多年,曾參與歐洲分離派的展演,畫作常以曖昧而模稜的造形隱喻的心象表現手法反映時代脈動。圖/王毓誠攝影
第四組藝術家作品分析以及面對「整體≧複雜關係網絡」的焦慮:
8. 盧明德
《大遷徙的巨蛋》像是一顆裂成碎片又重新黏補起來的巨蛋,因為上面有重重疊疊的生物影像的拼貼重疊,給人各種物種靠得很近生活在一起的感覺。生物因為各種原因遷徙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學習新的共生,可能繼續演化或被滅絕。在巨蛋的下方有肉用的牛、在水田中耕作的水牛,有用來生產人類食用的牛奶、乳酪的乳牛,牠們被人挑選,甚至為了更好用而進行基因改造,人變成了上帝。
《翻案屋》:充滿各種微生物的環境中,幾塊死亡且腐爛的有機物體,連結了水中的魚類、爬蟲類、昆蟲低等生物、水草、水陸兩棲植物。水中螃蟹的斷腳、蝦子的半個身體、青蛙的或某種小型動物的爪子,水中腐爛的葉子,也都變成水中其他大小生物的養分來源。生物的生死以及複雜的食物鏈的循環關係,證明相互關係非常的複雜且密切,會吃昆蟲的豬籠草,也應該列在這個項目之中。另外還有一些奇怪的現象,例如長得像是樹葉的昆蟲,這種擬態又創造了不同物種間的「另一種防衛或欺騙的關係」。
《生態天書》:以十條從左到右平行排列的生物發展線條,其中有幾種是我們所熟悉的動物,植物等,動物被畫得比較具體,而植物被畫得比較模糊,只用細線素描,還有大量不知道是動物或植物被墨漬、斑點、水痕等雜亂線條所遮蓋的項目,因為缺少了太多,以至於成為無法理解的天書的狀態。這裡面好像有意無意地強調人類應該順應自然的共生發展,自然的共生平衡,裡面自有非常複雜高明到人類無法參透只能讚嘆的演化成果。
為於展場入口左側盧明德展區,除延續「共生花系列」的創作思維之外,也開始啟動2023年之後的「飜案屋2.0故事館」系列創作計畫。想像的時空整合加上「來自奚卜蘭島的植物訊息」,所引發的「生態共生2.0」新方向,成為他主要表達的意圖與內容。圖/王毓誠攝影
9 .林珮淳
在《夏娃克隆巴別塔創造文件I、II》作品中,林珮淳挪用達文西手繪的「維特魯威人」、城市與地圖草圖,以及每時代的巴別塔古畫來表達古代的大巴比倫文明。她更利用電腦軟體形塑今日的大巴倫城,如紐約帝國大廈、台北101大樓、巴黎鐵塔、聯合國、歐盟大樓等所混合成的3D數位與未來虚擬的元宇宙城市,甚至以AI生成器畫出奇特的巴別塔等。又將不同的「夏娃克隆」圖像置於巴別塔頂端,驕傲的張開雙手就如統治世界的姿態,以不同形式穿越在古代、當代與未來的時代中。
從今天的角度,那個位居中心的巴別塔群中的巴別塔,恐怕就是所謂的「超國家企業」,而要達到這樣的發展是需要知識經濟的支撐,業主需要大批具最新知識,能整合不同科技,具冒險精神,積極創新能力的知識工作者,以便不斷地創造新產品,滿足顧客的包括不被神所認同的各種慾望,這種機制組織影響力是巨大的。
應該還有另一種巴別塔,那件透過普丁虛擬替身的演講錄影作品,讓人想到國際強權之間的遠距視訊談判。今日換成國際強權高峰會議決定了誰該被逞罰甚至被滅絕?假如今天要思考國家、土地或正義,還需要連結到跨國經濟超國家企業、決定其他弱國生死的國際強權組織。林珮淳的藝術創作的神聖世俗時空因果關係網絡的涵蓋面真是超前!其中也充滿了矛盾與焦慮。
《夏娃克隆巴別塔創造文件I及ll》文件l是以平面數位版畫形式,描繪「夏娃克隆」以不同皮層的形體,張開雙手站立於「巴別塔」頂端如統管世界般的驕傲。文件ll則是表達創造計劃的觀念與思考過程,兩系列將聖經《創世記》與《啟示錄》的相關章節置入作品中,直接指出「夏娃克隆」的本質與命運。最後將聖經《創世記》與《啟示錄》有關巴別塔與大巴比倫城的章節文字與圖像並置,指出大巴比倫的面貌與終極命運。圖/王毓誠攝影
《林珮淳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IA:普丁演說》展區將普丁於2022年2月24日向人民演說為何向鳥克蘭發動戰爭的聲音,以「聲音識別系統」轉換到「夏娃克隆」的嘴型上,指出普丁就是自高比做神的「夏娃克隆」。圖/王毓誠攝影
結論
透過四組的分析歸納,我想這裏也已經不需要另做關於面對「整體≧複雜關係網絡」的焦慮的結論。寫到這裡重新讀策展人相當精緻的策展論述本身,我沒有甚麼重大的補充,但是我多少已經稍微補充了策展論述或策展企圖與展出作品之間的重大斷層。
另外關於次展人所一再強調的直接五感體驗,以及這些真實體驗隨著時代需要不斷擴充的這一件事情做一些補充。當代我們非常受到不同的學說、知識、間接的經驗、虛構的經驗的影響。古老的神祕經驗、宗教經驗對於原先的信徒而言那是具有五感的全面的真實性,對於局外人這些也同樣可以透過歷代信徒他們的行為表現、文學、視覺藝術、戲劇、電影等等進入我們的直接五感的領域。我們身上DNA中從物種演化以來所儲存的龐大記憶或技藝殘骸殘骸,是不是能夠重新被喚醒?很多原先很抽象的科學、知識、思想、想像,在專業領域、特別是特定知識的信徒身上,那是具有五感的真實,而在虛擬實境的幫助下變得越來越容易滲入到一般人的五感真實領域。
當代的跨領域藝術同樣具有這種能力。參展藝術家們不斷表現的「整體≧複雜關係網絡」的焦慮或至少是關切,他們也會在生存環境的新五感真實化的過程中產生一定作用。他們一邊解構也一邊建構。整體一方面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也是變動的、 可疑的。在許多領域都是。
後排右起:策展人白適銘、藝術家張新丕、與談人黃金福、與談人陳明惠、藝術家張國信、與談人劉俊蘭、與談人黃海鳴、藝術家盧明德、藝術家林珮淳、藝術家曾琬婷、藝評人董維琇,前排右起:協同策展人陸銘澤、藝術家洪明爵、藝評人徐婉楨、藝術家侯忠穎。圖/耘非凡美術館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集結三十年來對於光的研究,重新定義光學的認知邊界」 -黃敏俊藝術脈絡完整呈現於耘非凡美術館
2020-10-0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5362
「光色合一再辯證」 黃敏俊「新光色論」的視覺光譜及其超自然性
2020-09-18|撰文者: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6003
梳理台灣冷抽象藝術發展的歷程 - 采泥藝術、耘非凡美術館同步展出「低限.冷抽.九人展」
2018-09-03|撰文者:王玉善31133
中國嘉德2024秋拍本月盛大揭幕,現當代藝術專場集趙無極、吳大羽、林風眠、朱沅芷大師之作,精彩紛呈,不容錯過!
2024-11-03|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466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193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