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台灣冷抽象藝術發展的歷程 - 采泥藝術、耘非凡美術館同步展出「低限.冷抽.九人展」
2018-09-03|撰文者:王玉善
「低限.冷抽.九人展」展出於台南耘非凡美術館。圖/采泥藝術提供
「低限.冷抽.九人展」展出於台北采泥藝術。圖/采泥藝術提供
約莫於二十世紀初,世界出現了許多目前被大眾廣為所知的抽象藝術作品,特別是我們經常耳聞到的藝術大師,如馬列維奇、康丁斯基、拉里歐諾夫、宮察洛娃等。而在此現象出現之前,西方是先經過了一連串的美學思辨,因而造就了我們目前可以看到許多各具特色的抽象繪畫之盛景。其中最知名的觀念提出者為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其曾經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創作理念:「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
圖左至右:馬列維奇肖像及其作品《紅色射綫上的藍方塊》,繪於1916年。圖/取自Wiki
圖左至右:康定斯基肖像及其作品《構成第九號》,繪於1936年。圖/取自Wiki
圖左至右:保羅‧塞尚肖像及其作品《玩紙牌的人》,繪於1892年。圖/取自Wiki
如果我們更直接一點的來說,塞尚的目的是在呼籲繪畫的特點在於不需要盲目的去複製現實,而是要找出藝術家自身與周遭之間的感知關係,並呈現於視覺藝術之上,同時也不流於形式主義及裝飾性。這個概念促使藝術界將對於自然的追求轉向於自我之於藝術價值辯證的探討。並逐步地發展出了各自的派別,開創了抽象藝術的世界潮流,也漸進的影響到了台灣。
台灣抽象藝術的發展,在學界當中已有多次的梳理及討論,一般普遍被認為是由1957年的五月畫會及東方畫會所提倡的「現代繪畫運動」為起始。而在台灣的知名美術史學者蕭瓊瑞先生的《評析台灣低限冷抽藝術的發展,從「低限.冷抽.九人展」談起》一文當中,更進一步的提出了抽象藝術在台灣的主要兩種模式「冷抽」、「熱抽」,並梳理了「冷抽」現象在台灣的風格發展。蕭瓊瑞指出,「冷抽」類的藝術創作,於1962年時,由東方畫會引入的龐圖國際藝術運動(Ponto),在台灣立下基礎。如北美館曾經展出的《霍剛‧寂弦激韻》,便是此類風格的典型代表藝術家。
本次展覽由台灣的知名美術史學者蕭瓊瑞先生進行策展。圖/采泥藝術提供
而本次的研究成果,也以主題「低限.冷抽.九人展」進行詮釋,分別於台北、台南兩處舉辦同步展,讓觀者有機會目睹這一路走來之歷程及風華。
台南展場空間照。圖/采泥藝術提供
台北展場空間照。圖/采泥藝術提供
低限主義與冷抽象風格之反動及開創
低限主義與冷抽象風格類的創作有一定關聯性,它們同時也是相對於熱抽象風格的存在。首先,關於冷抽象風格,其主要是以規律的幾何元素,如點、線、面與肌理,來呈現出具有理性的畫面,及探討物質性本身的構成,而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為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1944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當代藝術史家阿納森(H. Harvard Arnason,1909-1986年),曾提出蒙德里安對於20世紀藝術的影響,甚至超過畢加索。
圖左至右:蒙德里安及其作品《紅黃藍的構成II》,繪於1930年。圖/取自Wiki
而熱抽象風格,是以較無規律的色彩,抑或奔放的點、線、面來交織出畫作的主體視覺,表現出較為感性與情緒上的抒懷,著名的代表藝術家有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年)、傑克森‧波拉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年)。雖然兩種風格的創作內涵與方式不盡相同,不過目的都是在於擺脫對於眼前物象的形體描繪,關注於人類精神價值的探討,差別在於冷抽象聚焦於理性訴求,而熱抽象則關注在情感表達。
康丁斯基作品《構成第八號》,繪於1923年。圖/取自Wiki
「低限主義」一詞,最早出現於1960年代,它是由美國的藝術史學家芭芭拉.羅絲(Barbara Rose,1938年至今)所提出。這個概念套用在藝術上面,主要是用來提倡形式上的美學本質,著重於單一性,且被統合的視覺表達,因此我們常見以格子形狀安排的規律性構圖,而它的概念與冷抽象類似,只是更趨向於趨向中性、純粹、邏輯性的畫面安排,並存在藝術家對於美學觀察的思維體現。
事物內在與互連關係的探討,並呈現獨特美學觀之畫面
透過上述對於「冷抽象」形式與「低限主義」的概念說明,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想要呈現的是一種對於事物內在本質的討論,並將此思辯過程當中所獲得的價值,延伸到視覺之上。而這一類的畫面構成,主要是捨去過往對於自然外觀複製的模式,轉而以充滿幾何學、建築要素的理性繪畫呈現,並開創了20世紀至今的另一種繪畫美學觀。
本次展出的藝術家之時間曲度由二十世紀中旬的藝術風格脈絡一直延續至今,每位創作者間體現了自我對於世界的感知過程與思維,同時也定位了台灣冷抽象藝術史的發展脈絡,而這個發展的面貌,至今仍無限的向未來,極具研究價值。以下分別簡述每位藝術的作品特色。
展覽主視覺。圖/采泥藝術提供
東方精神與世界性語彙-霍剛(1932年至今)
1932年,霍剛出生於南京。隨後於1949年,隨著國民革命軍來到了台灣,並於就讀北師藝術科時(現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向李仲生學習繪畫,影響其藝術思想深刻。1964年,霍剛前往法國,與夏陽、蕭明賢會面,隨後前往米蘭直至2014年。
藝術家霍剛。圖/采泥藝術提供
霍剛的作品看似以西方立體、幾何、抽象的表現方式,來形塑畫面的構成,實則有很大的不同。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線條、圓點、色塊之間的互動,用以體現被描述對象的本質與意義。如果我們更直接一點的來說,其實這些要素代表的是藝術家感受到的律動,範圍包括聲音、呼吸等,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畫面的色塊之間並不過於擁擠,同時也搭配著線條的粗細與方向性功能。
霍剛,抽象2015-005,油彩、畫布,195x130cm,2015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霍剛,抽象2016-008,65x45.5cm,油彩、畫布,2016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而這個特殊的表現風格,為一種符號性的轉換,如先將一個中文字的意義感受於心織當中,進而將其拆解與符號化,以感官的方式描繪於畫面上。看似簡約,實則過程複雜。誠如霍剛所述:「過多了,就不免匠氣。」霍剛將東方精神,以世界性的繪畫語言來表現。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台灣第一人!藝術家王淑鈴獲頒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第一夫人 9/13 在白宮頒獎典禮上授勳
2023-09-15|撰文者:采泥藝術/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20
「拼裝記憶場」妥拉·拉嘉稜索在臺首次個展:現成物與記憶的召喚,交織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
2023-08-18|撰文者:張家馨3316
被顯化的過程與時間:楊北辰寫實木雕中,人、時間與物件千絲萬縷的三重關係
2023-03-25|撰文者:張家馨4341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64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41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