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台灣冷抽象藝術發展的歷程 - 采泥藝術、耘非凡美術館同步展出「低限.冷抽.九人展」
2018-09-03|撰文者:王玉善
一公分見方印記-莊普(1947年至今)
1947年,莊普出生於中國上海,1978年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他的作品強調物質性本身的探討,具有理性的構成要素,及抽象思維的呈現。莊普以「一公分見方印記」的特殊表現手法,表達了他所欲說明的意象,如我們在它的畫面上可以看到許多由小單元印記所組成的大單元畫面,同時具有濃淡及色層之間的排列組合,引導出自律性的視覺樣貌。另一方面,這些看似機械化的方格,實則體現了藝術家的宇宙觀。舉例來說,每個單元又可以擴充到更大的單元,並無止境的延伸下去,本身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藝術家莊普。圖/采泥藝術提供
莊普,晴日換雨,壓克力顏料、畫布,194x130cm(x3),2017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熱情與冷靜兼具-曲德義(1952年至今)
1952年,曲德義出生於韓國,祖籍山東,返台就讀師大美術系,後來赴法國的高等美術學院深造。自1980年代晚期以來,曲德義將幾何色塊與恣意揮灑的兩種不同之抽象風格,共同呈現於畫面之上,形塑冷抽象與熱抽象兩者間的極高對比與衝撞,以及引導出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對比。而這個獨特美學之形式辯證,也成就了他個人鮮明的藝壇風格。此外,他的創作過程是藉由潑、刮、塗、抹、流、磨等方式,多次的堆疊與減去,塑造出空間感的深度與層次。
藝術家曲德義。圖/采泥藝術提供
曲德義,位離D1611,壓克力、畫布,162x130cm、162x65cm,2016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直觀的視覺感受-胡坤榮(1955年至今)
1955年,胡坤榮生於台北三重。1977年,進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1991年後前往法國巴黎十年,2000年返回台灣。其長期關注幾何抽象繪畫,並多次參與美術館展覽,至今持續創作。他的藝術內容講求的是純粹且直觀的視覺感知,並透過造型與彩度較低卻飽和的色塊間的牽連,讓畫面產生律動,開創多重的空間感,但卻又相互平衡,呈現一個永恆之境。
藝術家胡坤榮。圖/采泥藝術提供
胡坤榮,初雪,壓克力、畫布,95X90 cm,2010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反思全球的社會現象-蔡志榮(1957年至今)
1957年,蔡志榮出生於雲林,一方面為台北畫派的創始成員之一,另一方面也為活躍於台灣當代的藝術家。此外,其也曾參加台灣藝術家聯盟、亞洲藝術家聯盟等,並多次受邀國際的重要展覽,如德國慕尼黑藝術電影邀請展、法國國際邀請展、法國大皇宮聯合沙龍展等。他的作品主要以科技發展中的條碼與符號來對應全球中的社會現象,並作為實踐社會關懷的手段,如作品當中的科技條碼與線條,正如同一種無形的枷鎖,框架著人性的本質。
藝術家蔡志榮。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蔡志榮,符語編碼11,194.5cm x 131cm,2013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呼吸概念-劉永仁(1958年至今)
1958年,劉永仁生於台東池上,先後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義大利國立米蘭布雷拉藝術學院。其創作風格融合了東方美學的精神與西方抽象思維的呈現,並以「呼吸概念」作為核心理念,使作品充滿節奏與律動感,如其畫面的空間看似遼闊與簡潔,但又會有不經意的筆觸呈現,並搭配著色塊之間的互動性,就如同呼吸般自然,同時又有著無限延展的空間感受之意念存在。藝術家將自我感官體驗到的形,轉化為畫面上的境,以舒適恬靜的方式,呈現於我們眼前。
藝術家劉永仁。圖/采泥藝術提供
劉永仁,結晶祕行之二,油彩、鉛片、蜂蠟、畫布,260x194cm(x2),2016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事物表象的定義探討-宋曉明(1967年至今)
1967年,宋曉明出生於花蓮。1994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之後前往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取得藝術創作碩士,接著前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蘭卡斯特當代藝術學院修得視覺藝術博士。宋曉明以隨處可得的材料進行創作,並藉由質材本身的特性與質感,搭配棉布與碳粉、鉛筆、壓克力、油墨等,重塑一個看似真實且被理解的畫面,實則為視覺上產生的虛幻。舉例來說,在畫面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地方被貼上紙膠,但當我們實際觀察時,我們會發現其是被繪製而出的,而這個方法,也促使觀者們去思考,眼之所見,未必是真實,並對事物表象的既定認知提出質疑,同時也延伸了畫布可以承載的內容面向。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也特別與我們分享,他進行創作時,也不依賴照片的成像。
藝術家宋曉明。圖/采泥藝術提供
宋曉明,困惑,油彩、壓克力、比利時畫布(2),112 x 145.5 cm,2015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譜出時代意識風貌-耿晧剛(1969年至今)
1969年,耿皓剛出生於台北。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之後前往義大利米蘭布雷拉藝術學院取得碩士,並在2008年之時,取得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之博士學位。耿皓剛曾任職於德國BOSS Hugo Boss行銷企劃經理、銅豌豆創意行銷公司藝術總監,現今於東海大學美術學系、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逢甲大學等相關教職單位任教。作品被各大美術館典藏及私人收藏。另一方面,他出生於藝術世家,父親為建築師,母親為知名水墨畫家,因此理性結構與墨性造境也間接延展到他的創作內容。
耿皓剛的作品風格獨特,在當今的抽象藝術發展史當中,有著特殊的定位,如其作品透過融合時尚設計的用色法則、筆墨的層次運染、理性的建築結構等,帶給觀者進入形、色、意所建構的畫面之中,並連結時下社會中的年輕意識,譜出屬於世代的藝術面貌。
藝術家耿晧剛。圖/采泥藝術提供
耿晧剛,停泊,壓克力、畫布,150x90cm,2016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簡約中的張力延伸-吳東龍(1976年至今)
1967年,吳東龍出生於台北。2004年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曾經到世界各地進行駐村,如美國、法國等,目前專職從事藝術創作。而他的作品特點在於將媒材的基底進行多道工序的處理後,營造出雕塑般的紋理,同時輔以膠帶遮蓋的效果,鋪陳出具有透度的幾何造形結構,呈現了在簡約的畫面中,卻富含力度的形式。而這個兼具質量、透明性、型態的視覺張力,也代表著藝術家長期以來對感官狀態的詮釋,如環繞、內縮、外擴、立體等相關知覺體驗。
藝術家吳東龍。圖/采泥藝術提供
吳東龍,Symbol-101,油彩、畫布板,120x150cm,2016年。圖/采泥藝術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台灣第一人!藝術家王淑鈴獲頒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第一夫人 9/13 在白宮頒獎典禮上授勳
2023-09-15|撰文者:采泥藝術/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63
「拼裝記憶場」妥拉·拉嘉稜索在臺首次個展:現成物與記憶的召喚,交織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
2023-08-18|撰文者:張家馨3221
被顯化的過程與時間:楊北辰寫實木雕中,人、時間與物件千絲萬縷的三重關係
2023-03-25|撰文者:張家馨4281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33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213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