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策展

一切意義都盪在空中──劉和讓個展「政府需要幫忙2022」 (2022絕對放送「李俊賢hornsun獎」獲獎文章)

絕對空間劉和讓政府需要幫忙2022個展莊棨惟

2023-03-28|撰文者:莊棨惟 / 絕對藝力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政府需要幫忙2022」是藝術家劉和讓在9月14日至10月23日期間,於台南絕對空間所舉辦的個展,展出作品包含了現地裝置及攝影輸出等複合媒材。
在展覽中,藝術家的創作成為時空的切片,經由個人的生命經驗,得以轉化為某種存在的宣言。也因此,劉和讓以多重身分在不同的時間錨點穿梭,而我們彷彿能在展場中聽到那些呢喃──有身為父親對世代的提問、有身為藝術家的展覽語彙、有國際政治關係的諷喻,以及得自生活地景中的觀察與仿擬。
「政府需要幫忙2022—劉和讓個展」展場入口。圖/絕對藝力提供

重新理解展覽標題

「政府需要幫忙2022」是本展的中文標題,然而或許從英文的標題出發,才能真正理解展覽的意涵及其隱蔽的能動性──「HELP。Government。HELP。2022」。
若是將Government拆開,分別是「govern」和「ment」這兩個單字,前者具有「支配、影響、治理」的意思,後者則是輔助構成名詞,並呈現「狀態」與「過程」。在這樣的釋義下,「Government」所指涉的並不是一個明確的權力個體(政府),而是一個權力介入的治理狀態。同樣的,「Help」的語意包含了「幫助、紓解、構成」,若是選擇不去翻譯「Help」的譯意,而將其單純視為「使役動詞」的存在,「藝術家在場」是句子中的主詞,展現出主動及能動性。英文標題在此也構成了一場文字遊戲,如同「SOS」的呼喊聲。
劉和讓的創作自述曾提到,「生活中出現兩個標的:有所作為與無能為力」。對應到上述對英文標題的重新理解,我們可以猜測藝術家想回應的是──「我們如何介入並在特定時序的狀態中發生關係」,以至於「回應公共空間裡的烏托邦想像與作者在場的因應方法」。
因此,展覽本身具有同時進行的雙重敘事,若從中文的展覽標題「政府需要幫忙」出發,藝術家乍似在討論政府、公共(基礎)建設與人民的關係,涉及了公共設施與政治議題;然而若是從英文的展覽標題出發,藝術家或許想要探詢的是更關於私人的、情緒性的狀態。「2022」是時序上的確立,「HELP」則是行動的代號,詰問著關於自身與環境/時代的治理狀態(government)。

黃色方塊與藍色邊框

劉和讓擅長將作品的表徵拆散成各種線索,安置在絕對空間窄長的展場中。四散的符號與隱喻如同藝術家的感知神經,串聯起前後展場空間。
還未走進展間,就能看見門口櫥窗玻璃上,除了展覽資訊文字外,還貼了一塊黃色的方塊輸出,其映射在牆上、地下的黃色倒影,隱喻著展場中〈黃色大理石〉作品和其觀看方式。
公路護欄造型的大理石雕塑,潔白的紋理像是當代石雕藝術創作,展現出材質與造型的精確掌握。然而,當我們繞到雕塑背後觀看,才意識到其鮮黃色及造型所代表的強烈視覺暗示,白色大理石代表著花東的海岸景觀,而黃色的那面油漆則代表著台灣地景中無處不在的「紐澤西護欄」。
而另外一組作品《藍色記號》,又被分為兩件作品,〈藍色記號-1〉被安裝在展場入口的牆上,是一截啟人疑竇的藍色彎曲金屬條;〈藍色記號-2〉是藝術家工作室的黑白攝影照片,畫面中是時間凝滯的景物,所疊加的波浪板倒影則取代了缺席的藝術家,象徵自身與外界的混融狀態。
藍色的畫框下方安插著一截微微彎出的鐵條,當我們意識到這兩件作品各包含的彎曲的藍色金屬條,將相連成一個藍色記號時,我們才從這一片視覺的凝視中驚醒,察覺到藝術家在景物上的抒情與物質存有的焦慮,畫面中的心理空間因而延伸到實體展場空間。
展出作品〈藍色記號 - 2〉(左)與〈黃色大理石〉(右)。圖/絕對藝力提供

時空封存術

除了作為串聯展覽的感知神經,劉和讓的作品也具有乘載記憶的功能,將對外界的感知轉化為作品、將個人與公共生活的互動經驗帶進展場空間,並下錨於某個特定的時空。
〈製琴師&Matopiko〉這件作品安置在展場的入口處,有著駱黃色的地毯、從天而降的隔音棉及單體音響。在這件作品中, Sonic Youth的〈Total Trash〉和〈Teen Age Riot〉這兩首歌不斷地循環播放。重複播放的音樂來自於藝術家女兒在開幕當天的表演錄音,貼在牆上的人頭小貼紙與縈繞在展場的音樂,除了奠定展覽的氛圍外也回應了藝術家對世代更迭的提問,在這小小的範圍中,作品不只代表了時空的交替,也封存了某種懷舊的情緒。
安置在旁的工作桌及上面的物件,是〈消光粉蠟筆與可食壁癌〉這件作品,桌面上方垂吊著一片透明波浪板,並放了一支以工作室壁癌所製作的蠟筆,在桌面與波浪板之間,則放了如同壁癌的白色巧克力,藝術家意圖在這張工作桌上重現台北工作室環境,蠟封則為另一種封存時空的方式。
作品從前置後依序為〈製琴師 & Matopiko〉、〈消光粉臘筆與可食壁癌〉與〈美國牛肉〉。圖/絕對藝力提供

再往後走,牆邊立著一台冷藏櫃,裡面是藝術家從192包泡麵的料理包中,所蒐集而成的牛肉塊真空包。〈美國牛肉〉這件作品隱喻著台灣與美國的政治關係,除此之外,我們也能想像藝術家與每一包泡麵之間所產生的行動,介於消費、攝食與藝術創作。以真空包裝誘發觀眾對真實牛肉的想像,再藉由貼在一旁的內容物標籤貼紙,提醒內容物與標示物的差異,展示另外一種封存時空與行動的方式。
展場中的最後一件作品是〈太陽能〉,由攝影輸出透片、鋁金屬、冷陰極管及太陽能板等複合材料組成。藝術家以展場燈投射在太陽能板上,產生的電力用來點亮攝影透片後的冷陰極管。攝影透片上是太陽能電廠的影像,影像卻只能透過太陽能的電力現身、被觀看;不直接使用展場電源卻迂迴地使用「室內的太陽能」,其中能量轉換的失能與無限的迴圈,突顯出薛西弗斯式的荒謬。
展出作品〈太陽能〉。圖/絕對藝力提供

刺點與緩飆

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提出了「刺點」(Punctum)及「知面」(Studium)兩個概念,「知面」是影像中所能提供的資訊,通常具有普遍性及客觀認知;而「刺點」則是觀者從影像中所得到的個人察覺,源於私密記憶與主觀感受,是無法被複製或廣為傳遞的,是直視影像當下所「激起心中小小的震盪」。
也因此,展覽中的那些生活地景,或許是凝視工地旁的紐澤西護欄、或許是農田中突兀矗立的太陽能板、或許是東北季風侵襲下在工作室中不斷生長的壁癌。在這些平淡無奇的物件中,「刺點」是藝術家遭遇的感性事件,其所激起的震盪,需要觀眾對藝術作品的覺察與同感。
「緩飆」(Slowcore),是另類搖滾中的一支樂風,帶著緩慢的節奏、纏繞綿延的旋律、漸次加強的節奏,善於鋪陳並醞釀飽滿且深沉的情緒。展場中不斷循環播放的樂音,像是伺機而動的催化劑,是藝術家潛藏於空間物件背後,引導觀眾前往感性事件的線索。
「HELP。Government。HELP」,若是可以翻譯成「政府幫助(人)」或「(人)幫助政府」,那麼,又何嘗不可將其解讀為「藝術家的求救與自救」。如同展覽標題的回文修辭,人(藝術家)的處境成為不停置換的主客體。用藝術家的自述來說,即是每個人的處境在某種社會化之後,成為「自我理由的填充關係」。
對我來說,展覽論述中所描述的「生活的公共景觀或是地理方位的製造關係」,始終都只是一層藝術家刻意蒙在作品上的面紗。若我們再重新細細觀看展覽的主視覺照片,那是一片荒蕪的、待完工的、不知去向、曖昧不明的地景,情感的投射使他從物件與景象中捋出「刺點」,而那些尚未被觀眾同理或遭遇的封存時空,則持續隨著緩飆的樂音,盪在展場空中。

絕對空間劉和讓政府需要幫忙2022個展莊棨惟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劉和讓《七里亭》駐地創作計畫

2020-03-09|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