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3-03-15|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

身體暨舞蹈監督 陳欣瑜、藝術監督暨編創 林廷緒|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身體暨舞蹈監督 陳欣瑜、藝術監督暨編創 林廷緒|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在林廷緒歷年的創作歷程裡,當代議題與台灣民間文化同是重要的元素。從《八八》以作醮祭儀連結對八八風災的關照,《紅頭裡的金烏雲薦》對神靈塑像的身體性討論。2022年,與秋杉所在團隊思索與高雄在地記憶的連結,在探索的過程中再度觸碰影響自身並與家族歷史緊密相關的道教民間信仰。他在出家的母親所自辦的祈福與超度祭典中認識李忠唐道長,從而與他展開舞蹈與道教祭儀間的來回探究。 
道教的發展淵遠流長,流傳至台灣後的派別系統亦龐雜多元。一般而言,台灣的道教系統常見正一、靈寶、全真三派。李忠唐代表的正一派,即是以演教為主要內容,將經書的文字內容,透過科儀中的肢體詮釋體現。林廷緒與李忠唐學習、交流道教科儀的內涵,也曾與母親造訪中國江西上清古鎮正一派發源地,在內心種下作品的種子。《不存在的金烏》創作發展概念緩緩成形。

科儀與當代舞蹈的連結 

舞蹈與正一派儀典的連結需創作脈絡的爬梳,同時也考量著道教儀式在舞台上搬演的禁忌與可能空間。「五方結界」與「斬命魔」兩個主軸最終被提出,前者常見於喜慶中開啟活動的儀式,淨煞驅離鬼神,再請四方神獸降臨駐紮;後者則隱喻著對人心種種邪念的驅除斷離。林廷緒延伸思考,以道教神像形體發展身體觀點的舊作《紅頭裡的金烏雲薦》裡,位居太陽中央、擁有三足的神鳥「金烏」之神獸意象是否可以在此延續? 
「其實金烏本身跟斬命魔沒有關係,但我對命魔的理解,是人心中的那個心魔。每一個世代、每一個人、每一個族群的邪念都不一樣。」與道長請教後,林廷緒再邀請長期合作的聲音藝術家顏晟文加入,將作品的發展往下推進。在最終舞作中,《不存在的金烏》以五個段落構作:作品開始,由李忠唐現身,在道壇掛象前詮釋五方結界儀式,召請四靈,淨場請神;科儀終末連結向雙人舞演繹,在強烈節奏與動能中,以密集的扛舉與啟動停頓,演繹神靈下降於乩身;接續,道長引領獨舞者由觀眾後方舞台現身,詮釋雜亂之體的糾纏與淨化,其身體形態與手勢方向,與獨舞者相互尋找位置與關係呼應;最終段,道長退場,舞作回歸三位舞者的當代演繹,在現場北管樂手的中快版曲牌與即興聲響調配中,以細碎動作堆疊能量,眾神離去,本命歸天。

肢體能量的累積 

林廷緒坦言,結合當代舞蹈與民間文化,面臨著科儀複製與轉化演繹間的權衡。「過去做民間文化作品,我都不想直接複製儀式,因為我總覺得它有更多的意義可以再被創造。 而如果這一號創作裡我有一定程度的複製上舞台,考驗就是如何不落入所謂意識形態上的俗套。那麽,就有很多的技法要練習,可能是舞作上的,或是跟道長的銜接。」而從傳統科儀逐步展開至當代身體演繹,林廷緒描述,「就身體觀點上來說,這個雙人舞是很有力量的身體 ,獨舞跟道長的搭配是在找尋一種狀態的身體,最後,跟北管樂配合的三人舞,則是在尋找一種有節奏性的多元肢體方式。」排練指導陳欣瑜則回顧舞作的肢體發展過程:「跟廷緒去參觀法會的時候,因為他們有一些舞步或身體的動能狀態與隊形,我都覺得像是在看表演。在訓練舞者的身體時,我會用在科儀裡的舞步,比如說震動或是腳步方位,讓它們的累積產生一些動能。這時候,廷緒就會去用這些東西,慢慢的讓肢體建構出一種能量的累積。」 
林廷緒的創作持續透過對各類社會議題的觸碰,體現當代身體介入其精神性的可能,也用舞蹈創作反思身體有限存在的意義。他描述發展《不存在的金烏》的同時,其實也做出了另一個跟民間文化完全無關的作品。民俗文化的探索是其中途徑,但更多是基層與小眾社會與群體的關照。「可能我自己從童年到青年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鄉下,那些樸實、不被記錄的東西 ,還有到現在在專業領域上我認為不是主流的東西,其實都灌溉與滋潤了我。我在做的事,是把這些靈感,在我現在舞蹈創作的行當裡顯現。我覺得『厚度』是舞蹈創作可以成為一種普世價值的路徑之一。」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1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2/636

第21屆台新藝術獎不存在的金烏秋杉所在2022 KSAF高雄春天藝術節台新獎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