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複眼叢林|張徐展
2023-03-3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馮馨
藝術家 張徐展|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2017年張徐展在創作作品《Si So Mi》的過程中,發現一首德國詩歌在引入台灣後成為喪葬文化的慣常演奏曲,因而開始關注能跨越不同文化的文本,以及其所反映的在地性。同年度,他在印尼駐村時找到〈鼠鹿過河〉的故事,並從該文本延伸找尋不同國家的類似故事,例如台灣〈十二生肖〉中老鼠踩水牛過河、日本「因幡之白兔」中兔子踩著鱷魚過河。《複眼叢林》取自蒼蠅眼睛的視角,作為比擬亦是編導,也是貫串展覽的核心動作,將民間故事的通則視為一種「敘事容器」,觀看在其中展開的共同性與文化流動性。
重新創造空間的遊歷敘事
歷時三年創作的錄像作品《熱帶複眼》,是整個展覽的核心,張徐展從該作品延伸出空間中的其他新作,空間與影像交互對話,展覽即是一組大型作品。展場入口散落的鏡子碎片折射映出各種光影變化,是張徐展為展覽鋪陳的複眼意象。越過碎影走入展場中後,是由兩組作品《湖景廣場》、《皮影戲臺》拼組成巨大的場景裝置。此場景並非從張徐展那小小五坪的拍攝場景與工作室中拼組出來,而是他重思影像的文本後,藉由美術館近六十坪的空間,重新創造一種可以多重窺看的叢林場景。
在前半部的《湖景廣場》,觀眾的視線僅能穿越葉縫,觀看不同情境故事,在場景的遮蔽特性下,每個縫隙地僅屬一個故事場景,無法同時看見其他。而在這以河流意象貫串的大型場景中,既取其綿延的地景特性,亦像是一種容器,於此場域中承載多重情境。後半部的《皮影戲臺》靈感則來自先前去印尼駐村時觀看的皮影戲,該地的戲作觀賞是除了偶戲本身以外,操偶師所在的後台亦不躲藏可供觀看,舞台正反面成為一種共同發生的兩層觀看關係。張徐展以此思考「複眼」的概念:「平時我們看待事情的單一面向,會不會也可以拆解,變成各種原型狀態,如同鏡子一般可以映照出不同人們的模樣、膚色,但本質不變?」,也因此《皮影戲臺》成為既可以從另一端遠望,亦可窺視形成影子的後方場景。最後的大型場景裝置《魔山普陀巖》,在山裡懸浮著一面長型的鏡子於湖上,那是通往叢林入口的另一意象。
藉由鏡子而映出的多重形象
民間故事隨著口傳,情節可能不變,但內容的形象卻可能因應各地文化而有所變異,例如:東方的〈虎姑婆〉,到了西方可能就成為〈大野狼與小紅帽〉。展場後方的錄像《狼與虎與其他》引用了童話故事〈布來梅樂隊〉,以蒼蠅層層疊疊起、在大風中搖擺,影像藉由隨機程式選取影子片段,於狼、虎、兔子、老鼠、狐狸、鼠鹿等動物影子中不斷周旋變化,藉由影子組成一個無法定義的形象。
展場另一空間則是這次的核心作品《熱帶複眼》,以複數的擴張去演繹一個文本的多重面貌,張徐展特別融入了諸多具有「複眼」隱喻與印象的手法,例如透過剪接,凸顯鏡頭語言在某一個時刻影像的多重幻化;透過串聯影像與延伸至展場空間的鏡子;還有透過影像中藝陣扮裝的動作去彰顯人與動物之間交錯的身分關係,進而暗示了劇中劇的故事狀態。而在影片最後,主角鼠鹿的腳被咬掉落地時碎化為一片片鏡子,究竟是幻化消失、毀滅,還是故事結構的整體瓦解,是張徐展拋給觀眾的多重想像通道,把觀眾從影像中拉回到展場的空間,重新再次意識到展場中的鏡子們,以及最後的影像作品《Untitled》。
以紙張重塑空間與影像質感
紙張是另外一個展覽中跨越影像與空間的共同質感,張徐展在影像中以特殊製法揉製演員們,使其形體可以塑像,但紙張彰顯的特殊質感使形體可以對應出一種形象,卻脫離我們慣常連結的樣板模樣。這次的《熱帶複眼》亦是在被層層紙張包圍的「紙膚空間」中呈現,從影像材質擴延到空間質感,而這次的「紙膚空間」特別使用多國報紙製作,呼應跨文化文本的概念,張徐展表示「我希望觀眾去觀看這個展覽空間的時候,可以透過身體的移動,去感受空間與影像互為文本的關係性,許多文本的內容在這個平行空間中被展開。」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1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2/640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重思當代藝術與城市人文的新關係: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側記
2023-06-09|撰文者:李竺恩11683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在多元與非恆定的展演形式中,重新探照疫情之間的光譜脈絡及人類生存狀態
2023-06-12|撰文者:張家馨9067
第21屆台新藝術獎三大得主揭曉!黨若洪「高枕無憂的你」歷屆來首次由平面繪畫展覽獲年度大獎
2023-05-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343
臺灣藝術家安聖惠、張徐展受邀參加澳洲第11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導演蔡明亮回顧展同場展出
2024-12-02|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89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83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