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非遊記|鍾適芳
2023-04-2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
策展人 鍾適芳|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泰國東北依善(Isan)傳統歌謠摩蘭樂(Molam),是湄公河兩岸寮族人文化的民間藝術形式。在依善這個於現代泰國裡被描繪為貧窮邊陲的地區,摩蘭樂建構了身份認同,也在近代史中,交織著勞動者遷徙的足跡、政權的統治技術,冷戰歷史裡的文化動員,以及音樂商品化的流轉。「在這些年的交往當中,摩蘭這個字一直出現在我們這群朋友當中。它不只是一種歌謠形式,也代表了身份與後面延伸出的歌謠政治與地域確立,也就是所謂的依善地區跟正史創造出來的大泰中心主義之間的一種分離。」長期投入音樂節策劃,也與泰國藝術社群互動密切的鍾適芳,在與Gridthiya Gaweewong、Thanom Chapakdee、Arthit Mulsarn等泰國策展人、研究者與文化行動者的互動裡,不斷思索摩蘭樂與台灣的連結。
我們可不是來玩的
2015年,泰國曼谷Jim Thompson Art Center的展覽《歡笙.樂舞》(Joyful Kaen, Joyful Dance)為鍾適芳確立了想法,讓她開始台泰兩地林班與摩蘭樂的對話。這個勞動歌謠歷史與政治的相互唱答(call and response) 從台泰兩地的調研展開:在兩年疫情裡的研究交流,圍繞摩蘭與林班歌謠的歷史資料與聲音檔案研究、彙編與轉譯,再透過密集的工作坊聚焦。團隊拉出1950-1990年代兩地在冷戰背景下的共通性,包括意識形態陣營的歸屬,以及國家發展進程的交相呼應。張正與廖雲章及「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團隊於中期加入,延伸補充1990年代經濟衰退後,台灣產業移工政策與事件時間軸。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場內,《非遊記》化為兩條倒敘的敘事線。由張正、廖雲章及「燦爛時光」團隊策劃單元「我們可不是來玩的」,以來台移工第一人稱敘事,在當代館一樓重現移工生活場景,移工創作者以繪畫、影像、文字表述的生命經驗,以及曾紀錄、參與在台移工生活的各種文化行動與傳播介面。從當前倒敘至1990年代,跨一到二樓空間的「再等我三年」單元,敘事軌道展開原住民林班歌、遠洋歌及部落歌謠,以及1950-1990年代冷戰背景下被改編為愛國意識歌曲的聲音檔案與文件,成為展間「流浪記」的主題。觀看動線隨著1990年代原民運動重要據點《山海文化》雜誌社的空間重現,以及林班歌者Ngerenger Kazangiljan(林廣財)與Dakanow(達卡鬧)的口述歷史進入二樓。
再等我三年
阿堤.穆桑的《馬長角,柱開花》,是摩蘭歌謠變遷所對應的冷戰時空與依善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另一邊,你哥影視社《多過必要》凝視了泰國東北青年在台中的生活場景,張碩尹《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凝縮藝術家與都市勞動者與阿美族獵人迴谷(Huegu)的對話與山中生活,後者則在另一個大展間以竹子搭建了休憩之所(Talo’an);施永德(DJ Hatfield)以黑網、防水布、鷹架搭建的《不同吸引力》補捉都市邊陲的離鄉原民勞動者聲音。在二樓最大展間裡,原民電音創作組合幽法(UFA)的音樂與錄像裝置,阿迪薩.普帕(Adisak Phupa)受依善地區火箭節民間信仰啟發的木刻與錄像作品,以及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質疑探問主流敘事與社會記憶塑造的《野紀史》的三頻道錄像,連結向展場尾聲,這裡,紀錄著摩蘭樂人Molam Bank的影像《不願屈服的靈魂》播送,以樂論政而多遭磨難的樂人,曲中仍吟著底層生命的苦痛與堅韌。展場重現摩蘭演出佈景,以前後呼應方式隱喻展覽主題。如展場入口的山林意象,隱喻著資源的富藏、勞動的場景,地形既象徵庇護,亦是冷戰背景下意識形態的阻絕。而摩蘭樂舞場景裡常有的理想幻境如同歌詞,絮絮訴說著抵抗及撫慰。
展覽從台泰兩地脈絡爬梳而紀錄著邊陲之聲,亦有意地向更多的潛在觀者延展。翻譯在研究與展呈裡扮演著重要角色,中、泰、越、印尼語的差異脈絡的細緻關照,是策展過程裡的必要投注,展名的選擇則在多語間迸發出複數語意的回聲。《非遊記》之名擷取實驗電影與文類,又巧意推翻類型的正典,不被或未被記載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遊歷中的我們,正在記載的,這個遊歷的過程。」泰語展名ฝันให้ไกลไปให้ถึง,借用泰國流亡詩人Wat Wanlayangkoon詩作《夢遠未達》,為這獨特的旅行,遙喻了他方理想。「我們想說的,是不被記載的、官方歷史以外的聲音,還有那些未曾抵達的夢想。」鍾適芳說。《非遊記》穿梭於摩蘭與林班樂的敘事,其聲軌捕捉著邊陲的細弱發聲,也在苦難和烏托邦的未竟間,往復描刻邊陲者堅定的生存痕跡。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1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2/645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重思當代藝術與城市人文的新關係: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側記
2023-06-09|撰文者:李竺恩11608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在多元與非恆定的展演形式中,重新探照疫情之間的光譜脈絡及人類生存狀態
2023-06-12|撰文者:張家馨8995
第21屆台新藝術獎三大得主揭曉!黨若洪「高枕無憂的你」歷屆來首次由平面繪畫展覽獲年度大獎
2023-05-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292
歡迎光臨「當代館R106地板圖書館」, 當代館提供東南亞移工免費入館參觀及借閱書籍服務
2022-05-2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81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24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