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撰文者:林侑澂
韓國藝術家 姜東見 Kang Dong Hyun(1977-)畢業於昌原大學研究生院的雕塑系。近年來的姜東見獲獎無數,且積極地在各地進行藝術活動。其優異的成就也讓他受到母校的信任,受聘回校擔任教職。在姜東見亮麗與沉靜並存的雕塑風格中,對於生命與自然提出關懷,以一種婉約的方式與這個時代進行對話。多納藝術 延續去(2022)年的《與森林共存》再度邀請姜東見合作,發表了個展《共存之森 - 四季》。展覽舉辦於台北市 Gallery 101,在《共存之森》系列(Forest of Coexistence)的脈絡之下,與台灣的觀眾們分享一系列耐人尋味新作。
多納藝術《共存之森 - 四季》姜東見個展 展場實紀。圖/多納藝術提供
姜東見,《與森林共存 Forest of Coexistence 22-31》,2022,不銹鋼、PU漆,52x78x18cm。圖/多納藝術提供
童年的姜東見生長於一個廢棄礦區旁的農村,從小就相當熟悉大自然各式各樣的樣貌。兒時近距離觀察生態循環、四時變化的經驗,也成為了今日藝術創作的重要養分。近年來所發展的《共存之森》系列,事實上是起源於祖母與父親的離世的沉痛。在親人離開後,姜東見回到了故鄉重新梳理心中的情感與記憶,並且一點一滴地去思考生命存在與逝去之間的關聯性。或許可說,整個《共存之森》系列的創作歷程,就像是一段段姜東見對於相關主題的研究與探詢。
姜東見,《與森林共存 Forest of Coexistence 23-4》,2023,不銹鋼、PU漆,8100x117x50 cm。圖/多納藝術提供
在自然界之中,生與死的交織因循著宏大的規律,而人類是唯一會去探究這個規律、試著解開奧秘的生物。在親人們曾經生活過的農村與森林裡,姜東見試著重新去感受生態、萬物靈性的脈動。同時從自己生命的起始點取材,將有形或無形的自然樣貌都納入創作之中。於是《共存之森》系列將故鄉的森林,透過藝術的手法轉換為創作的巨大背景。藉由其中的動植物意象,以雕塑詮釋著於生命循環的看法。
姜東見,《與森林共存 Forest of Coexistence 22-35》,2022,不銹鋼,聚氨酯漆,63x122x41 cm。圖/多納藝術提供
對於姜東見而言,死亡既是終點,也是與新生相連的起點。從植物、草食動物、肉食動物,腐食動物到分解屍體的微生物,姜東見將大自然的生命循環,在藝術創作中融合。以此將動物與植物的形象「共生」在了一起。而以樂器為主的子題中,姜東見則是醞釀了另一份悠揚的氣質。這個個展所體現的生命體系之中,姜東見將有機的生物造型與冰冷的金屬質感相揉。以此將多重的二元意象並列對照,在彼此交織重疊的形象裡,呈現出了一個生生不息的世界觀。
姜東見,《與森林共存 Forest of Coexistence 22-29》,2022,不銹鋼,聚氨酯漆,34x73x10 cm。圖/多納藝術提供
擅長各種雕塑形式的姜東見,近年來以不銹鋼焊接做為主要的創作方式。首先將材料本身所具備的光澤感、反射效果與PU漆料 / 聚氨酯漆結合,形成了色彩上的多樣化。而其樹枝造型的簍空結構,一方面回應了共生的主題,另一方面讓作品在光影的轉換之間,產生了在虛與實流動的感受,向觀眾們提供一份「滲透空間」的感受。尤其當作品並列在具有大面落地窗的Gallery 101空間裡,天候和光線的變化也讓作品的樣貌時時不同,形成了如同置身大自然的呼吸感及韻律感。
REACTIONS
1
1
0
0
1
熱門新聞
1
帝圖2023十周年夏拍0924盛大登場,溥心畬山水六聯屏及張大千潑彩蜀中四天下重量領銜,古董珍玩聚焦盛唐八世紀三彩立馬
橫山書法藝術館2023書藝策展工作坊:從策展發掘多面向的書法
從繁複中見「眾生」之貌:吳士偉的墨韻筆意
凝聚全球原民文化,首屆「南島藝術三年展」公佈展覽主題、主視覺及策展人藝術家名單
超人類主義的狂歡還是禁錮 — 杜達.派耶瓦劇團《布魯斯瑪莉》
文化部「MIT新人推薦特區」暨原民會「原住民族藝術特區」 新銳藝術家十月份登臺北藝博舞台!
反映變動中的藝術界線-「書畫/CROSS -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 2022年獲獎藝術家作品精選展」 詮釋創作路徑上的實驗精神
化約之外的圖庫:戴明德實踐於日常當下的藝術之景
「TAxT 2023桃園科技藝術節」隆重開展,集結17組國內外藝術家,詮釋科技與人心的關係!
「10:10」激昂的藝術十年,2023文博會中的藝術銀行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密碼‧台北賦格」,9位攝影師帶你發掘赤峰街區白日到夜晚的巷弄風情
2023-09-26|撰文者:MoCA TAIPEI 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4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詮釋光與影在畫布空間中的觀看層次 月臨畫廊推出「光井 Lightwell」鄭君殿個展 體現日常中的可見與不可見
2023-09-26|撰文者:月臨畫廊/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