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集合下的回音:絕對空間《方法集》𝙈𝙚𝙩𝙝𝙤𝙙𝙨謝佑承個展( 2023 絕對放送「放送特別獎」獲獎文章)
2024-03-29|撰文者:王襦萱
「當某個特別的儀器、系統、或技術剛被引進時,人們還有最大的自由度。由於自由度是與某種有形設備、經濟投資、與社會習慣等相依相隨的,因此,決定採用某種技術後,原有可能的使用彈性也就隨之消失。」(註1)
當物的功能產生缺憾時,新的意義與認知便隨之誕生,並且抵達新的位置。
《方法集》為藝術家謝佑承於台南絕對空間的一檔個展,該展覽集合藝術家2013至2022這十年間的創作作品,試圖去整合技術物在操作下的指向與方法,形塑出一種互為關係(mutual relationship),闡述著各式「謝佑承」與「物」的連結投射,透過改變物件的使用方法或觀看的方式,使物的存在產生變異經驗,觀者從中得到不同以往的美感回應(aesthetic response)。從作品裏頭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他通過一種理性的處理方式面對物件,思尋出合理的駕馭方法,每件作品皆以一個清晰之姿呈現出思辯的可能性,用不尋常的動作,卻精確地好似某種範式,而這也是感性釋放出的回音。於是乎當在展覽論述中瞥見他轉述的一段文字:「方法的概念預設了兩者相對的位置,當它越有效率,問題就越難以脫身。」這彷彿觸發了藝術家的反思機制,對過往的作品與思考邏輯投下一粒石子,而《方法集》即是那一陣陣的漣漪,波瀾卻仍然規律工整。
《方法集──謝佑承個展》展覽現場照。圖 / 絕對空間提供。
藝術家並不選擇將自身感情刻意抽離,僅以意識性的思考活動,或者以棄絕(Rejer)為一種創作的動機(Motivation),又或者單純的以材料進行二元對立的基本邏輯辯證,整個展覽呈現的是諸多狀態的詭/思辯,在觀看整個展覽時,不僅是在回顧藝術家每件作品的概念,更能夠將物質和技術重新提出思考,對於技術物的長存,技術消逝的時代下,它對外表現為一種中性的工具,實則卻同時將社會導向某種特定的方向。技術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固化為我們的思考與行為。這些作品所指向之處,就在於我們對此無法以直接的方式察覺,作品彷彿是寄寓著一個更龐大的洞穴。
《方法集──謝佑承個展》展覽現場照。圖 / 絕對空間提供。
在本次展覽在空間上,部屬前半部為燈光充足的亮場,後半部則為幽隱的暗場。位於最裡面的兩件作品,為謝佑承十分早期的創作《亮處Shadow Side》以及《磅秤》,前者直指「螢光塗料」與「光線」之間的追尋與逃逸,螢光做為一個不可見的光,其屬性被藝術家運用繪製成燈管的影子,引出燈管若是能照出呈現出自己的影像是什麼樣子;而後者則是在探討「精密測量」與「失重」兩者下的矛盾顯現,磁鐵裝置來回的吸起磅秤,又隨即落下。磅秤作為秤重工具,在此試圖喚起其中的不確定性,以及對象主體之於觀看者的認知定義。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家對於工具物的想像,在身為工具的情境下,其功能基本上依存利他的目的,但這兩件作品卻在這個條件下,折回工具是透過何種方法來利用自己。此種搖擺不定的關係與感性,似乎也導向了藝術家本人的內在狀態。
《方法集──謝佑承個展》展覽現場照。圖 / 絕對空間提供。
《方法集──謝佑承個展》展覽現場照。圖 / 絕對空間提供。
移動到亮場後,由門把兩兩一組拼裝成的鎖鏈垂掛在空間裡,收攏門作為空間和空間的中介,其意象同時帶有向內、向外的指向性;兩片鏡子與一個木作結構體,這一木作僅有依附著鏡子才得以完整呈現,像是一個繫船栓示意著離港與進港。在此處,物的性格經過妥善的處理,謝佑承之於作品物件的思考實則是感性的,上述兩件作品《門》與《靠岸的地方》皆為藝術家在韓國駐村時對生活環境和現象的觀察下體現的創作方法,不論是處理相同/異物件之間的關係,還是在投射自體與外部世界的處境,這些物與他實行的操作方法,可以看做是在為某些狀態尋找一個合宜的表現,以此來對應某個情境下精確的感受,形塑出物質以外的心理空間。因此,放置於展場中的那本「說明書」顯得意義非凡,若展覽是一個謎題,那麼這本同覽展名稱的小冊〈方法集〉,即是謎底。透過這本說明書非但可以爬梳藝術家每件作品的概念,它更是完善了整檔展覽的命名意義,以文字作為參照、引言、註解…等,讓「方法」二字不流於一個抽象概念的轉化,於是乎這本〈方法集〉可謂是展覽中看似可有可無,實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方法集──謝佑承個展》展覽現場照。圖 / 絕對空間提供。
謝佑承的《方法集》一個類似於回顧展的方式,使過去這些不同脈絡下的作品集結,透過純粹的展示,將藝術家想聚焦的「方法」提點出來。這樣的方式必須建立在藝術家長期以一個具有系統的邏輯製作作品,並且在作品個別存在著矛盾關係下,尋逕出這些關係是透過何種中介抵達物質之上,也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看見藝術家試圖展開多方的重新定義,不斷的深掘內在的真實,可以說「物」本身的存在,在這般的創作脈絡底下,除了「現身」之外,更需以一個適切的狀態來呈現「物」背面的本質。綜觀整個展覽,謝佑承更多時候是仔細考慮物質強度和差異狀態下的可變性,而不是對物體施加殘酷的假設。通過激發形式的消解,不論是複數組合或單一的物件,都在包裹與溢出的雙重運動中循環了生命物質的強度,即凝聚和感覺。洞察事物未被悉知的面貌,汲取出其中的詩意。
註1:引自文本:Langdon Winner,〈技術物有政治性嗎?〉,《科技渴望社會》。林崇熙譯。頁123-150。群學出版社。
《方法集──謝佑承個展》展覽現場照。圖 / 絕對空間提供。
▐ 放送得主介紹:
王襦萱(WANG Ru-Xuan)
藝術創作者,同時任職於非池中藝術網,從事編輯工作。現創作、居住於台北,書寫關注於當代藝術中各類活動的發生與衍變,其中聚焦在策展及作品之間是如何與生活產生聯繫。近期個展經歷有《a little fable》(2022,众藝術Zone Art,桃園)、《18號5樓》(2023,80 A Gallery,台北)。
聯絡信箱:maos159951@gmail.com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展首日VIP預展觀察,編輯部第一現場嚴選14件精彩作品!
敞開收藏大門:12件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5000美金以下作品推介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重磅登場!走入尼德蘭繪畫時代,揭開科學檢測分析下畫作秘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簽署MOU,深化臺、日策展人才培育,開拓東亞藝術新局
「臺中清水走走藝術季」盛大開展,五件公共藝術重現眷村生活的情感與記憶
跨域交會 藝熠發光—2024東亞藝術交流展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凝聚多元市場價值,打造亞洲藝術與文化盛宴
藝術也是用來掛歷史的釘子 :亞洲藝術文獻庫(AAA)「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畫專訪
自身境況與存在想像:短評2024新北市美展得獎作品
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2023年絕對放送—藝術評論徵文比賽》落幕,蔡煜凡、王襦萱、盧澤霆、林一寬獲年度獎項
2024-03-29|撰文者:絕對藝力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68
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2024-11-05|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3
2024亞洲藝術週開幕轟動!墨海樓台灣特展創下倫敦佳士得參觀新高
2024-11-05|撰文者: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118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26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2024-11-05|撰文者:亼光工作室600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11-04|撰文者:廖新田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作者,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