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1|撰文者:楊柏賢、王士源
阿爾弗烈德‧毛爾(Alfred Maurer)被譽為「美國第一位現代藝術家」,是百年前紐約前衛藝術的寫照。他的藝術風格曾受過寫實主義、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影響,最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立體派風格。
毛爾於1868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父親是名平板印刷工,在16歲完成基礎教育後,便進入父親任職的印刷廠Currier and Ives習藝。在讀完國家設計學院,他隨即與藝術家好友前往法國巴黎,他渴求與當時世界前衛藝術中心的歐洲對話。
來到大西洋另一端,他學習傳統美式繪畫、在羅浮宮進修,最喜歡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此時毛爾創作的《整理》(An Arrangement)中,構圖便受惠斯勒影響,畫面裝飾圖像則運用浮世繪色塊表現,反映當時法國盛行的日本主義。
或許生性喜愛突破,或希望向紐約家鄉的父親證明自己有藝術長才,毛爾自1906年起開始轉變其風格,並大膽將寫實主義或印象派等多種藝術風格,融入自身創作中。
不久後他暫時回到紐約,並與其他美國現代藝術家舉辦展覽,甚至獲選為獨立藝術家社群(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的主席,走在前衛藝術的前端。毛爾這段時期的作品,有野獸派色彩鮮明的特質。像是《野獸派的靜物畫》(Fauve Still Life, 1908-10)中,背景、桌面、水果與瓷器的強烈色調,搭配有序的構圖,完整呈現出畫中物品的樣貌。此時的毛爾不斷投身公開的藝術活動,與其他藝術家往來頻繁。在這般往來中,探索藝術突破的可能性。
自1907年於法國興起的立體派,對毛爾的接下來的藝術生涯影響甚深。他接受塞尚(Paul Cézanne)從後印象派過渡到立體派的表現形式,並試圖結合野獸派來創作。他不斷嘗試直至二零年代,此時創作的《兩姊妹》(Two Sisters,1924),臉部線條與光影所呈現的立體感,與人物衣服與背景色調強烈對比。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毛爾於美國紐約定居,但此時毛爾不再像以前頻繁出入公眾活動,也遠離外界的新藝術風潮。直到過世前的十七年間,他都在自家閣樓的工作室,孓然一身創作。在這期間他不斷自我探索與激辯,發展出獨特的立體派風格,被人譽為當時最前衛的藝術。
Alfred Maurer,(b) 1868.4.21 ~ (d) 1932.8.4
REFERENCE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雙「館」齊下,香港故宮、M+博物館藝文新地標,串聯起西九文化區的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SHOOTING-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華山開展,展出自1942年開始80年間得獎作品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專刊 今起全通路正式登場!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