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6|撰文者:邱家琳
「我從未放棄聆聽鳥兒高歌,觀察牠們獨特的習慣,以及盡最大努力去描繪牠們。」─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
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是美國最重要的鳥類畫家,一生詳細繪製並記載美國各類鳥類姿態,1827年出版的圖鑑《美國鳥類》(Birds of America)不僅圖畫精緻,富有藝術價值,在科學領域更具貢獻,因此被譽為「美國的鳥類聖經」。
2014年,奧杜邦《美洲鳥類》的首刷版本,以美金350萬(約台幣1.05億)拍出,刷新蘇富比線上競標最高價新紀錄。
奧杜邦打破圖鑑傳統 鳥類栩栩如生
奧杜邦生於1785年4月26日,童年在法屬殖民地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度過,6歲返回法國後,奧杜邦沒有把心思放在學校課業,而是整天到大自然觀察鳥類。1803年,父親擔心年滿18歲的奧杜邦會被拿破崙徵召入伍,於是偽造通行證,讓他前往美國居住。
抵達美國後,奧杜邦也迷戀上北美原野,四處狩獵、釣魚,以及觀察鳥類。奧杜邦20歲時與鄰居露西(Lucy Bakewell)私定終身,他不顧被軍隊徵召的危險,於1808年回到法國,請求父親答應兩人婚事。奧杜邦停留法國期間,也不忘對鳥類的熱情,他請教專家如何製作動物標本。
婚後,奧杜邦一家決定離開費城,前往美國中部協助朋友經營鋸木廠。不過,奧杜邦很快就發現自己對經商沒興趣,他花費更多時間探索大自然,並尋找各種鳥類的蹤跡。最後,奧杜邦選擇辭職,開始沿著密西西比河探索鳥類棲息地,將繪製鳥類圖鑑視為畢生志業。
奧杜邦繪製鳥類的過程非常特別,他先記錄鳥類的姿態,繪製一份草圖,接著以槍精確地射擊鳥,將損傷減到最小,然後用鐵絲穿過鳥的身體,製作栩栩如生的標本,再依照完成的標本,勾勒鳥類身體結構、毛色等細節,因此每幅畫平均耗費60個小時完成。
雖然奧杜邦不是第一個編撰鳥類圖鑑的人,但他直接呈現鳥類在荒野中活潑的樣貌,取代過去以標本搭配空白背景的方式。像奧杜邦最有名的作品「美國火鶴」,他讓美國火鶴佇立於水中,擺出獨特的單腳站立姿勢,頸部則大角度的彎曲,展現優美的姿態,絲毫不僵硬;背景則描繪火鶴棲息的沼澤地,他刻意將背景顏色畫得較淡,表現火鶴特有的粉紅色。
奧杜邦自學成才 受英國皇家學會肯定
而奧杜邦也喜歡呈現鳥類的實際大小,無論是身長僅7.6公分的蜂鳥,或是老鷹展翅後近1公尺的身形,他都會如實繪製。因此,奧杜邦完成約400多幅畫後,打算以《美國鳥類》為名,發行一本圖鑑時,卻沒有出版商願意印製。
1826年,41歲的奧杜邦決定遠赴英國,尋找肯贊助他的出版商。奧杜邦的藝術才華與豐富的鳥類知識,受到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肯定,被任命為委員,而他披散的長髮與簡陋衣著也引來注目,逐漸成為名人。
隔年,羅伯特‧哈維爾父子公司(Robert Havell and Son)接受奧杜邦的委託製作圖鑑《美國鳥類》,他們先用銅板複刻奧杜邦的畫,再讓奧杜邦根據原稿上色。《美國鳥類》的首刷版本長有100公分,寬有75公分,翻開後近122公分,被稱為「大象的書」(elephant folio)。
《美國鳥類》首刷版總共銷售給161位讀者,每一本以1000美元的價格。首刷版本銷售一空後,奧杜邦用這筆收入製作較小的版本,結果《美國鳥類》二版非常暢銷。
奧杜邦經濟改善後,搬到紐約居住,也開始編撰《鳥類傳記》(Ornithological Biography)。《鳥類傳記》擴寫他在《美國鳥類》對各種鳥類的描述,並記錄他遇到美國民間英雄與探險家丹尼爾•布恩(Daniel Boone)的過程。
1843年,奧杜邦又踏上冒險之旅,前往美國西部尚未開墾的地方,著手繪製《美洲的四足動物》(Viviparous Quadrupeds of North America)。等他返回紐約家中,身體健康逐漸惡化,於1851年去世。
在奧杜邦過世後,世界許多愛鳥人士都認為損失巨大。美國許多博物館、動物園、研究機構便以「奧杜邦」為名,像「奧杜邦學會」(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則長年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最具影響力。
John James Audubon, (b) 1785.04.26 ~ (d) 1851.01.27
REFERENCE
【iz quotes】John James Audubon
【Wikipedia】John James Audubon
【About Education】John James Audubon Biography
【About Education】Biography of Painter and Naturalist
【圖片資料來源】Wikipedia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藝術家,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杉本博司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時光機」,梳理作品中不同的時間維度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馬克實驗館 Marck’s Playground」:將創作場域化為生活的遊樂場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