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撰文者:邱家琳
雕塑不一定是靜態的,也可以隨風起舞。美國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曾運用鐵絲組裝色彩鮮艷的金屬片,創作質感輕盈的大型雕塑,同時他也將這些作品懸掛在天花板下,再藉由流動的空氣撥弄金屬片,讓整個雕塑的形體不斷改變。
今年,亞歷山大.考爾德逝世約40年。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以「亞歷山大.考爾德:會表演的雕塑」(Alexander Calder: Performing Sculpture)為題,展示亞歷山大.考爾德近百件作品,回顧他的創作歷程。展期至明年4月3日。
這次展覽不只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亞歷山大.考爾德回顧展,也首度展出多件從未在英國亮相的作品,包含動態雕塑《黑寡婦》(Black Widow),以及最新修復的鐵絲雕像《兩位雜技演員》(Two Acrobats)。
《黑寡婦》受到環境影響 人們會有不同感受
亞歷山大.考爾德原本是位機械工程師,從1920年代起開始藝術創作,早期多利用鐵絲纏繞各種雕塑,像馬戲團的動物、小丑、特技演員,甚至勾勒他的好友西班牙畫家米羅、法國藝術家雷捷(Fernand Leger)等人肖像。
1930年代,亞歷山大.考爾德造訪荷蘭抽象畫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工作室後,被抽象畫巨大、色彩鮮明的圖形吸引,開始以幾何造型的金屬片創作雕塑,同時他利用動力裝置或空氣自然流動,讓金屬片飄移。這些作品被他的好友、達達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稱為「動態雕塑」。
其中,《黑寡婦》是首次在英國展示的動態雕塑之一,這件作品在巴西展示超過50年,很少外借。亞歷山大.考爾德於1948年替巴西建築師學會(Instituto dos Arquitetos do Brasil)打造一座動態雕塑,他利用鐵絲組裝多個宛如花瓣的黑色金屬片,同時他把《黑寡婦》懸掛在天花板下,當微風吹拂,黑色金屬片便隨之飄逸,《黑寡婦》優雅的外形讓人聯想到一隻蜘蛛或身材曼妙的女性。
「這些元素移動時,像舞者在編舞,人們永遠不會看見重複的動作。」泰特現代美術館策展人蔻克遜說明,亞歷山大.考爾德的作品是一場表演,和欣賞靜態作品不同,人們只能即時體驗。
英國獨立報的藝評家霍莉•威廉斯(Holly Williams)表示,亞歷山大.考爾德的作品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在巴西建築師學會、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等不同地點欣賞,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兩位雜技演員》損壞超過70年 泰特重新展示原貌
除了《黑寡婦》外,亞歷山大.考爾德首度在英國亮相的作品,包含最近修復完成的鐵絲雕塑《兩位雜技演員》。《兩位雜技演員》利用黑色鐵絲纏繞,刻劃一名女人站在男人的手臂上,進行特技表演,但1930年代展出後,女人小腿的鐵絲鬆落,作品從此一分為二,而亞歷山大.考爾德生前從未修復這件雕塑。
「修復這個字彙,不存在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字典。」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孫子羅爾(Sandy Rower)表示,他的祖父知道作品損壞後,內心相當震驚,雖然他相信沒有人會惡意破壞作品,但他不想再次聽到壞消息,最後選擇不修復《兩位雜技演員》。
在亞歷山大.考爾德過世後,《兩位雜技演員》也被分開販售,經常被視為兩件獨立作品。但今年,泰特現代美術館決定將兩尊雕像修復回原貌展示,呼籲人們不要觸碰亞歷山大.考爾德的雕塑,因為作品損壞,對藝術家而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REFERENCE
【Guardian】Alexander Calder exhibition to show vandalised sculpture for first time
【Telegraph】Alexander Calder, Tate Modern, review: 'has the wow factor'
【Independent】Alexander Calder: As his mobiles fill up Tate Modern, artist's grandson explains why they are more than just toys
【Financial Times】Tate Modern displays Alexander Calder’s kinetic sculptures
REACTIONS
1
0
1
0
0
熱門新聞
1